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居家發病紀錄 有助醫師診斷

【聯合報╱陳清淵/桃園敏盛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

門診來了位年約40歲的患者,病歷上沒有心臟病史,他一進診間,便從背包裡拿出一疊個人紀錄,這是他用個人心電圖機所記錄下來的。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紀錄,資料顯示患者有頻繁的心室早發性心律不整,30秒內發生20次。問診後,安排心臟X光和12導程心電圖檢查,但檢查卻都正常。

檢查無法顯示患者心臟有問題,依規定只好請他回家,但基於同理心,患者不會無故來門診,一定是真的不舒服,況且他提供了明確的發病紀錄。

於是我將患者的個人紀錄列入病歷,開立處方。兩周後回診,患者症狀減輕,不再發作,從患者持續兩周的紀錄也發現,藥物的確發揮作用。

常常我們聽到,某位年輕上班族,身強體壯卻猝死,可能最近工作太累;某國中生,在校體育課時昏倒,發現時心臟衰竭猝死;大家最常聽到的是:「他們都沒有心臟病病史」。

心臟異常原因很多,但在未演變成永久性傷害前,通常透過身體代償,心臟可以很快的找到新的平衡(已不是正常狀態),但面臨下一次壓力,又會發作,無法預期。

因此,除非是急性或持久的症狀,病人到醫院不一定可以檢查出問題,需要經過很多檢查,從基本的12導程心電圖檢查,到心臟超音波,甚至更深入的核子醫學或電腦斷層。

但大部分心臟病發作都不會在醫院裡,而在個人居家環境中。一般人在醫院外,通常會有很多活動,包括宴會、聚餐、熬夜、過度活動,加上天氣變化,身體感受到的壓力自然不同。當身體對於環境變化反應不過來或超出負荷,自然會出狀況,只是心臟出狀況時相對嚴重罷了。

許多心臟病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更年期婦女、慢性病患者、抽菸族群、生活不正常、經常熬夜的族群、家族遺傳性患者,有心房顫動的高齡人口及本身確定是心臟病患者,都是相對是比較需要隨身心電圖這樣的設備。

加強患者自我意識與宣導,鼓勵患者自行收集居家發病紀錄,將對醫病關係有進一步幫助,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生理紀錄,如個人心電圖、血壓、血糖等,必要可提供醫師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平時也可以作為自我長期監控病情的依據。

心臟病 猝死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