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當病人瀕死時,醫護人員把家屬趕出去,然後圍簾,急救、電擊,不久卻又看到醫師走出來,搖著頭…」這是常見的電影場景,但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方俊凱指出,如果家屬卻無法和親人好好告別,可能遺憾終身。
國內引進安寧療護20周年,這些年來雖然已有不少民眾接受安寧療護觀念,但方俊凱指出,目前仍有少數醫師和部分家屬以為,安寧療護就是放棄病人、等著死神召喚,反而讓病人因臨終前的急救受到折磨。
方俊凱說,曾有個40多歲男子決心搶救癌末妻子,最後關頭才進安寧病房,事後覺得害妻子活受罪,自己也痛苦,最後求助精神科醫師才得以釋懷。
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指出,台灣現有37家醫院提供安寧住院、64家提供安寧居家服務,每年服務7000多名癌末病患;如果再加上國民健康局補助醫院辦理安寧共同照護,已使癌症病人接受安寧療護的利用率可達38%。
另外,截至今年8月底,台灣有4萬4096人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並已註記在健保IC卡上;病患住院時,衛生署也要求醫院需告知病家,可預先選擇生命末期要安寧、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今年10月9日的「世界安寧日」活動,衛生署和台灣安寧照顧協會舉辦「安寧之歌∣愛的身影」網路音樂會,民眾可在當日下午4時30分到5時30分上http://www.tho.org.tw網站,聆聽聲樂家賴仁潔、李國源,以及台灣藝術家社區合唱團的歌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