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市報導】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資源學系生技群組團隊,成功從台灣綠島「覆瓦刺冠軟珊瑚」中,分離並篩選出「刺冠軟珊瑚醇化合物」。經離體、活體實驗證明,可顯著減緩神經病變性疼痛;此化合物結構屬於「非嗎啡類」與「非類固醇類」,所以不會有止痛藥的成癮、神經壞死及非預期性副作用。
中山大學海資系教授杜昌益三年前在綠島海域所產的覆瓦刺冠軟珊瑚中,發現刺冠珊瑚醇化合物,去年在國際著名天然物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發表。經過一年多離體(細胞學)及活體實驗,同團隊的教授溫志宏發現,此化合物對於神經病變性疼痛具有顯著抑制神經發炎及鎮痛作用。
溫志宏說,珊瑚生長在定點不能移動,但魚卻不去吃牠們,推測是因為珊瑚體有一些防禦物質,海洋生物才不將珊瑚當成食物來源。「珊瑚體有特有物種的化合物結構,還有許多值得探索。」
「這個研究只利用了約兩公斤的刺冠珊瑚體。」他強調,這項研究並不會破壞珊瑚生態,單是這兩公斤就讓團隊花了兩、三年探究。
經實驗證明,刺冠軟珊瑚醇化合物會針對病態型的神經發炎性細胞,進行抑制,達到鎮痛作用,同時可以維持運動與感覺功能。這個研究成果6月登上世界頂尖藥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引起醫藥學界注意,出版社更主動訪問中山團隊。
溫志宏表示,此化合物已在申請專利中,未來希望透過技術轉移等方式,讓藥廠或生技公司可以進一步地進行臨床實驗,研發出治療神經病變性疼痛且無副作用的新藥。
【2009/08/06 聯合報】
‧55歲銀行員繼承2300萬遺產「光速退休」短短五年全家陷錢不夠用危機
‧「早餐香蕉減肥法」沒效?減重教練揭2正確吃法: 瘦了10公斤
‧你可能一直用錯了!「萬用」小蘇打粉其實不能用在這些地方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