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氣溫屢創新高,全台熱到像烤番薯。中央氣象署發布「高溫資訊」,北部恐出現38℃極端高溫,白天紫外線達危險等級。衛福部國健署提醒民眾,潮濕悶熱的天氣容易發生熱傷害,尤其運動員、戶外工作者因來不及散熱,易造成身體熱能的堆積,進而引發熱痙攣、熱衰竭或更嚴重的熱中暑。
根據衛福部統計,因熱傷害就診人次7月總計681人次,8月截至24日,總計472人次,暑假還沒結束已經累積1153人。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主任李宜恭表示,連續多日高溫、潮濕悶熱的環境,會讓汗水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熱能量累積,導致體溫調節系統失常,就容易出現熱傷害,要「多喝水」防高溫脫水奪命。
夏日除了戶外高溫,室內的熱傷害風險也增加,李宜恭指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等,都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與電解質。
「出現口渴的感覺時,表示身體已經處於輕微至中度的缺水狀態。」李宜恭說,口乾舌燥是脫水前兆,若出現頭暈、虛弱無力,已經是熱傷害變嚴重的指標,「不應等到口渴才喝水」,平常就要養成規律補充水分的習慣,白天活動時間每小時飲用200cc,避免身體進入缺水狀態。
李宜恭強調,熱傷害可能引發慢性病,例如中風、心肌梗塞等,因為高溫除了讓身體脫水,也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對溫度變化較不敏感的長輩、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族群,要適時補水,並加強室內通風,千萬不要因為省電而不開冷氣,室內酷暑高溫也會熱出毛病。
開業醫師高偉峰指出,出現熱傷害症狀務必記得「先降溫再送醫」,如果是程度最嚴重的中暑,可將患者泡在冷水中,或是手臂大量灑水,透過水分蒸發帶走身體的熱。處在炎熱環境中,除了補水也要補電解質;建議減少直接曝曬於太陽下,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炎熱時間,溫度破32℃也盡量減少外出。
當氣溫高、濕度高時,身體的散熱效果也會跟著變差,高偉峰提醒,「再忙也要喝杯水」,口渴算是輕微症狀,如果尿液顏色變深,表示身體嚴重缺水,應增加喝水量。建議隨身攜帶水壺,建立喝水習慣,亦可從含水量高的蔬果額外補充水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