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林政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物理治療師】
張先生(化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去年初時家屬發現有輕微感冒症狀,呼吸會喘,醫師診斷肺積水及肺炎,且動脈血液有嚴重二氧化碳蓄積,治療月餘後出院,成為氧氣依賴族群患者。
依賴氧氣 活動受到限制
張先生出院後,在家中幾乎隨時使用氧氣,去廁所也會喘,自認無法運動,多數時間坐著看書或看電視。
經歷肺炎、全身麻醉手術等重大病程,患者可能合併出現呼吸衰竭,必須使用呼吸器。
大部分病人可以脫離呼吸器,自行呼吸;但有些人長期呼吸困難,出院前經醫師評估為氧氣依賴患者,需要以鼻導管或氧氣面罩使用氧氣治療。
另外,幾乎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都需要以鼻管連接氧氣機供應氧氣,休息時雖可接受低流量氧氣,但也因此被限制活動。
上述患者由於呼吸困難、疲倦等,常常不想動,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肌力及活動力低下,惡性循環後,進而產生憂鬱、焦慮等問題。
心肺運動 增加肌力耐力
前面提到的張先生,經胸腔科轉介,至復健科進行心肺物理治療,於運動生理測試後,為他訂定個別心肺運動訓練計畫,訓練時輔以生理監測,降低心理障礙,訓練後希望改善心血管功能,幫助他增加肌力、耐力,降低氧氣供應量,以脫離氧氣依賴為最終目標。
為張先生打造的訓練計畫包括騎固定式腳踏車、呼吸訓練,還有居家阻力訓練。
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氧氣依賴患者,在無氧氣供應下,休息時血氧濃度多為90%以下,稍微站起走動就會降至80%或以下,喘不過氣來。
心肺訓練可增加血氧維持恆定能力。固定式腳踏車加上呼吸訓練,主要改善心血管功能及呼吸困難,提高患者自信心,逐漸增加不使用氧氣的時間。
家人參與 改善生活品質
居家阻力訓練則是希望在家人參與下,幫助患者漸進恢復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時同樣輔以生理監測系統,讓患者有安全感,訓練內容包括增加坐起、站立和走路的時間及次數等。
氧氣依賴族群病人心肺功能低下,一般走路、爬樓梯,即使攜帶氧氣,已氣喘吁吁;更因長期缺乏運動,稍一活動就全身痠痛,更不想動。所以,訂定符合個別需求的心肺運動訓練計畫,以安全為原則來執行,相當重要。
|
居家阻力訓練
居家阻力訓練可在日常活動中增加氧氣代謝能力,訓練肌力,維持氧氣恆定能力。初期需氧氣支持,之後逐漸降低氧氣供應量,甚至完全移除氧氣。
初期坐在椅子上踏步、手拿加水寶特瓶將手舉高,或重複坐到站等動作為主,先以一天3次,每次20下,微喘即停止為原則,之後增加次數或時間,最後達到能夠完成日常生活功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