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威脅家中長輩與幼兒的嚴重疾病。「元氣講座」與輝瑞大藥廠合作,邀請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主任邱銘煌醫師,教大家如何透過疫苗及生活習慣預防感染,建立防護網。
許多民眾對於肺炎的印象多是「感染」造成,事實上,造成肺炎的原因很多。回顧二十年前,台灣曾經發生過「減肥菜」事件,女性為了快速減肥尋求偏方,有業者從 印尼進了一批「減肥菜」(也就是當地的野菜),結果有民眾開始出現容易喘的問題,結果一檢查發現竟然是肺部纖維化,致病原因就是這批減肥菜。也有許多放療的患者,放療後肺部出現纖維化,這稱為放射性肺炎,民眾都不該忽視。
傳染性肺炎分為典型肺炎以及非典型肺炎。典型肺炎主要是細菌造成;十多年前,全世界恐慌的「SARS」則是非典型肺炎,SARS之所以沒有被稱為典型肺炎,因為它是由病毒傳染,民眾常聽到的冠狀病毒,就是引起SARS的元凶。另外,引發非典型肺炎的還有「黴漿菌」,最常於學校與軍隊中造成疫情。
非典型肺炎爆發 難以控制
若以治療的方法來看典型肺炎及非典型肺炎,典型肺炎的治療相對比非典型肺炎簡單,各國研發出的抗生素,幾乎都是用來殺細菌的。非典型肺炎的治療方式,除了一般已知的病毒如流感、疱疹、帶狀疱疹及黴漿菌可以消滅,其餘幾乎沒有藥物可以對抗這些病毒。
多數非典型肺炎病情不會很嚴重,但一旦爆發,會是醫療上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相信大家記憶猶新,今年過年期間,台灣流感大爆發就是一例。
面對感染性疾病,按照常理思考,這類問題應該要逐年下降才對,但根據國外的統計發現,死於感染疾病人數大幅下降的時間點約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要是因 為抗生素「盤尼西林」問世,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根據統計,當時死於流感的人數反而比戰爭死亡的人數還要多。
十多年前,台灣發生的「SARS」疫情,造成罹病者約12%的死亡率,對台灣社會造成極大的震撼。2005年國際期刊「Natural」更預言禽流感一旦爆發流行,將會是人類更大的災難,因為禽流感患者的死亡率是50%,比SARS更可怕。
肺炎鏈球菌 常找上小孩、老人
相較於非典型肺炎,多數典型細菌性肺炎是能夠找到抗生素治療的。多數的肺炎都是所謂的「社區型肺炎」(CAP),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能發生的肺炎。台灣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社區型肺炎有25%到30%是由「肺炎鏈球菌」引起,有1%到3%是肺結核。
肺炎鏈球菌在1880年被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發現,肺炎鏈球菌非常特別,細菌外層有一層於高倍顯微鏡下呈現透明的莢膜,這層莢膜則是代表不同血清型菌株,莢膜不同、肺炎鏈球 菌的毒性與抗生素抗藥能力也不同,目前已經發現九十幾種的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還有一個特性,非常喜歡躲在小孩子的鼻腔中,但是小孩並不會發病,反倒是身邊的家人、爺爺奶奶,因為疼小孩,親小孩臉頰、抱來抱去等,都很可能因此遭受感染,國外常在耶誕節過後,爆發老年肺炎就診潮。
由於肺炎鏈球菌存在孩子的鼻腔中,因此在兒童容易造成鼻腔附近器官的感染,例如:鼻竇炎與中耳炎。除了鼻竇炎、中耳炎與肺炎,肺炎鏈球菌若出現在正常無菌的體液,例如:血液或腦脊髓液,臨床上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就是一般所謂的菌血症與腦膜炎。老年人一旦出現鏈球菌腦膜炎,病人有高達八成的死亡機率;若是肺炎鏈球菌菌血症中,則是有六成的死亡機率。有些因聽力障礙裝置電子耳的病人,也被歸類為鏈球菌腦膜炎感染的高危險群。
定期施打疫苗 預防感染
預防肺炎鏈球菌不只是孩子的課題,也是老年人必須要面對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推廣成人定期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觀念,台灣2012年也引進這樣的觀念。
國健署統計的國人十大死因,肺炎排名第五,比肝硬化還要高,比洗腎還要多。民國九十二年,肺炎死亡率排在第七名;十年後,肺炎死亡率卻爬到第五名。分析這些患者,有11%-20%的患者同時有糖尿病,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差,更容易被傳染。許多常見之慢性疾病在肺炎鏈球菌感染之風險評估是被歸類為「危險群」,例如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臟病與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例如:愛滋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免疫疾病病人,更屬於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危險群」。
臨床上,建議「危險群」與「高危險群」病人應定期施打流感疫苗與鏈球菌疫苗,但施打也有禁忌,例如過去有施打疫苗過敏的案例,或正處於發燒、生病、免疫力缺陷的人建議不要施打,施打後若出現副作用也一定要立刻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