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療服務面向多元,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舉辦衛教講座中,曾有一名參與講座的男性聽眾,當場出現腦中風症狀,緊急送醫。
近年腦中風位居國內十大死因第四名,亦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健康議題之一,但在社區醫療衛教中發現,民眾對於腦中風存在不少迷思,以訛傳訛後衍生出許多問題,因而延緩送醫危及生命。
由於部分民眾輕忽控制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加上對於腦中風的了解不足,以致於產生諸多誤解,施以錯誤的「急救」手段,導致更多問題出現並影響預後。
像許多人以為指尖及耳垂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中風後自行搭車就醫、等家人返家後再就診,或輕忽小中風帶來的警訊,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
迷思1 聽信民俗療法,指尖、耳垂放血能搶救腦中風。
許多人認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但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
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研究證實能延緩中風惡化。
衛福部國健署亦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唯有透過119救護團隊緊急送醫治療,爭取急性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才是正確的搶救方式。
迷思2 腦中風發作、血壓飆高時,服用降血壓藥物能緩解症狀。
當腦中風發作,出現相關症狀,感覺半邊手、腳麻痺無力,同時量測血壓發現數值異常時,馬上服用降血壓藥物或含舌下錠,強迫血壓驟降,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傅維仁解釋,人的大腦具有自動調整器的功能,當血壓降低時,大腦會自動調節血液灌流;血壓過高時,也會自行調節。
不過,一旦發生腦中風,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強迫降低血壓,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
迷思3 爭取腦中風搶救時間,自行搭車就醫,前往經常就診的醫院急救。
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無法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沒有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
醫師建議,疑似腦中風病患切勿自行就醫,應立即通知119,由專人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記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
迷思4 長輩獨自在家,疑似中風無法判斷,還是等家人返家再就醫。
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如長輩白天單獨在家,待家人返家再就醫,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醫師建議,當無法判斷是否為腦中風,掌握「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口訣,可初步辨識腦中風症狀,且病患無論是獨居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送往正確的醫院,爭取搶救時間。
迷思5 「暫時性腦缺血」不算中風,因症狀輕微且會逐漸好轉,不用太在意。
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可透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病灶,症狀雖較中風輕微,卻不能輕忽。
傅維仁解釋,暫時性腦缺血的血栓,雖會隨著血液流動而溶解,或移動至遠端部位,症狀因而逐漸緩解或消失,卻也因此經常讓人誤以為會自行好轉。
不過,一旦小中風二度、三度出現,當次數增多,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逐漸拉長,從5至10分鐘,延長到30分鐘至一小時,時間間隔愈久,中風機率就愈高,仍須提高警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