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行走能力與心肺健康息息相關,同時可能是反映潛在疾病的指標。一旦自覺走不遠、走路容易喘,甚至過馬路時無法在小綠人倒數前走完斑馬線,且本身是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就要當心是否為「肺動脈高壓」所致。患有硬皮症的林姓女子指出,10年前因多次咳嗽暈倒,送醫後赫然發現已併發肺動脈高壓,回想當時還以為是老化導致行走能力下降。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切勿輕忽肺動脈高壓危機。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指出,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的自體免疫疾病族群,諸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當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時,免疫細胞會聚集並攻擊血管周遭,造成血管發炎、變硬、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窄,導致心臟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輸送血液,因而形成肺動脈高壓。
蔡長祐說明,肺動脈高壓的症狀喘、咳、疲憊等,對於年紀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特異性不高,不容易於返診時與醫師討論,若醫師沒有追問或進一步轉診安排侵入性的檢查也很難評估或確診,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在日常就對於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等有所警覺。
肺動脈高壓如心臟癌症 看小綠人注意警訊
一般人的行走速率大約是1秒1.2公尺以上,國內主管單位所設計的過馬路小綠人,是以每秒0.8至1公尺為準,一般人照正常步行速度,都可在時限內通過馬路。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利用過馬路小綠人為基準,當發現步行能力突然衰退且易氣喘吁吁,表示心肺功能可能有問題。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再加上肺動脈高壓會持續惡化、五年存活率較乳癌、大腸癌更不理想,素有「心臟癌症」之稱。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平日若有喘、咳、疲憊等症狀,需立即與免疫風濕科醫師反應,或轉介心臟內科進一步檢查。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溼科12月14日起設置「PK小綠人」專區,提醒病友及家屬,注意肺動脈高壓警訊。
自體免疫疾病族群 當心喘咳血腫暈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宋思賢主治醫師解釋,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最後造成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死亡。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因此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因微血管破裂而導致咳血、腳部血液難流回而造成水腫、甚至運動時肺壓上升過度而造成活動性的暈厥。
一旦出現「喘、咳、血、腫、暈」五大症狀,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疾病患者,更應盡早和風免科醫師討論,轉介至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除了利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X光片等檢視患者是否有右心肥厚、擴大外,還需要透過右心導管 來確診。由於血壓計無法測量右心的肺動脈血壓,因此無論喘不喘,高風險者都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常敏之教授補充說明,肺動脈高壓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前者的發病原因不明,後者則是由疾病、藥物、毒素或感染等所引發。在缺乏適當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將近一半的病患可能在三年內死亡 。積極治療肺動脈高壓,雖然不見得能將肺壓控制到完全正常,但只要有效將肺壓降低,生活品質可望和常人相同。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今健康
《今健康》(https://gooddoctorweb.com/),全家都健康,專訪全台專科醫師與營養師,提供最正確實用的健康資訊與圖文報導,每周線上直播邀請醫師專家解答健康迷思,實用、即時、專業,照顧全家人的數位媒體。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健保大數據/110年二尖瓣脫垂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治療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患者51至60歲最多 71至80歲就醫率最高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身材纖瘦高挑是高危險族群!心臟科醫師詳解二尖瓣脫垂常見症狀、治療重點及預防方法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8成以上成人曾心悸 醫師:合併這4項症狀快就醫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