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患者常以為自己不能運動,但是物理治療師表示,對心臟衰竭病人,運動反而是有效提高有氧耐力和整體健康狀況的方法。
北榮心肺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李仁婷表示,適當的運動能改善心臟衰竭症狀,美國心臟醫學會和歐洲心臟學會也建議,病情穩定的慢性心臟衰竭病人,應該接受運動訓練治療。
李仁婷表示,心臟衰竭的病人,在術後住院期就會開始第一期心臟復健,下床走走、逐漸增加運動量,恢復一般日常生活活動。出院後3個月,則是第二期心臟復健,是心肺復健的黃金期。她表示,這個時期希望能透過運動復健,將心肺耐力拉到最好的狀態。
這個時期的運動計劃包括暖身、連續或間歇性的有氧運動,並適當的輔以阻力運動來訓練肌肉量。其中,有氧運動須達到自身的目標心跳(220減去年齡後乘以40%至80%),並以強弱交替的間歇性有氧運動對心臟衰弱的病人最能達到復健效果。阻力運動以彈力帶或水中有氧等最為適宜,盡量避免蹲馬步、舉重等離心運動,以免增加心肌壓力。
但李仁婷也表示,透過運動復健將心肺提升至最好的狀態,需要搭配精密的儀器監控,因此出院後最好能回診接受復健治療,由物理治療師協助評估運動的訓練菜單。她也提醒,心臟衰竭病患回家進行自我訓練,須觀察自己的體重、症狀,若是發生水腫或是容易喘累,則要停止運動或是回診調整藥物。
李仁婷說,若發現有不穩定心絞痛、休息時血壓大於200/110 mmHg、運動時血壓下降大於20 mmHg、非代償性的充血性心衰竭、急性心肌膜炎或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斷且未裝心律調節器、急性心肌膜炎或心肌炎、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未處理的靜脈血栓炎、糖尿病控制不佳、急性感染發燒和嚴重的骨科問題等,則不宜運動。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