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
長得像胎記,又像草莓的血管瘤,是嬰幼兒常見良性腫瘤,多數在一歲後自然消退,但醫師提醒,若孩子血管瘤不明原因快速變大,血流不止,可能罹患「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一旦長在胸腹部或五官附近,恐產生壓迫,引發器官衰竭。
今年4歲的小女孩朵朵,3個月大時,右膝不明腫脹,腫塊從膝蓋逐漸蔓延至大、小腿,右腿紅腫熱痛,疼痛難忍。透過切片檢查與抽血,證實罹患罕見的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建智表示,血管瘤原因不明,東方新生兒發生率約2%,女比男多,6成血管瘤長在頭頸部位,不但影響外觀,還可能妨礙器官功能。
李建智指出,約4成患者出生時皮膚就有紅色斑點,或不起眼的皮下腫塊,2、3個月大時,腫塊逐漸變大,影響外觀,所幸大部分血管瘤是良性疾病,過了一歲,大部分血管瘤自然消退。
但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的血管瘤,血管內膜細胞不正常增生,不但壓迫皮膚周圍組織,導致局部血流旺盛,還會吃掉血小板,造成凝血功能異常,一碰撞就流血不止,皮膚也有紅腫熱痛等不適反應,容易被誤診為蜂窩性組織炎,還要擔心有內出血。
李建智說,這類病例罕見,國內一年病例僅有個位數。國泰整形外科顧問呂旭彥表示,臨床依患者病況,給予輸血、類固醇或注射血管硬化劑等治療。提醒家長,若孩子身上血管瘤莫名快速生長,且長在眼、鼻、口等五官或胸腹部,伴隨容易出血等症狀,務必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