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陳先生今年63歲,年輕的時候曾擔任曠工,由於工作需要耗費大量體力、汗水,從年輕就喜歡吃肉配飯,因擔心流汗過多抽筋,所以也吃得比較鹹,這種習慣一直維持到中壯年,目前擔任鄰長,平時除了幫里長聯絡鄰里間大小事項,最喜歡在公園運動,今年清明節左右,突然感覺右腿失去知覺,無法控制力量而跌倒。
陳先生送醫急救時並無檢查出異狀,原本幾天發作一次,後來病情惡化,一天會「突然腿軟」好幾次,詳細檢查赫然發現腦部深處動脈因為硬化導致狹窄,血管無法將足量的血液送至腦部而造成缺血性中風,由於位置剛好左腦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及前大腦動脈的交接處,風險甚高,經氣球擴張術將血管整型重塑後,陳先生現在能走能跳,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為鄰里服務。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致中表示,陳先生的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左中大腦動脈因粥狀硬化而變得狹窄,左大腦血流受阻,血液幾乎無法通過動脈交接處,造成後側血管供血量不足,才會導致右側肢體無力症狀。
署立雙和醫院放射科陳啟仁主任解釋,陳先生腦血管Y型交叉處受到阻塞,一般都在交叉處上方,陳先生阻塞位置較為罕見,治療上也較為棘手,如果在三叉口放支架,很可能擋到另一支血管或阻礙血流,因此比較適合使用氣球擴張術治療。
陳啟仁主任進一步解釋,比起心臟血管,腦血管較為彎曲,由於沒有肌肉支撐,所以血管也比較脆弱,手術時,技巧必須更細膩,才不會傷及其他組織。
不過如果阻塞位置較深遠,可能無法手術治療,只能使用藥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