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撰寫的本土首部高血壓治療指引出爐,高血壓定義也從140/90毫米汞柱,下修至130/80毫米汞柱。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江福田指出,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一年造成全球700萬人死亡,且盛行率年年攀升,預估2025年,每3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台灣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江晨恩分析,再追蹤65歲沒有高血壓的人20年,超過90%的人血壓還是過高,顯示高血壓幾乎無法避免。
在國際心臟日前夕公布的最新指引,提出平穩血壓四大要訣─積極降壓、早晚記錄、低鈉生活、複方治療。從日常生活飲食積極降壓,每增20/10毫米汞柱,心血管死亡風險即加倍;每降收縮壓2毫米汞柱,可降低7~10%風險。夜間及清晨血壓控制不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養成監測睡覺前後血壓變化的習慣,可協助醫師治療診斷。
減少食鹽攝取,每天鈉攝取量不可超過2,400毫克,約6克鹽。治療指引中建議患者少酒、戒菸、減動,採用得舒飲食 (DASH強調高鉀、高鎂、高鈣、高膳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及有氧運動。)
高血壓因致病原因複雜,例如鈉攝取過高、內分泌等都可能交互影響,很難透過單一種藥物達到良好降壓效果,超過八成患者期待減少藥物顆數,藥物種類比顆數重要,單一複方藥物是新治療趨勢。
【2009/05/1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