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吳梨華與美國實驗室合作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破解發炎到腸道增生的關鍵路徑,有機會根治惱人腸疾。此研究登上知名國際期刊Nature,將可為大腸癌藥物研發開啟新方向。
吳梨華表示,發炎性腸疾以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患者腸道黏膜反覆發炎、受損,難以修復,症狀包括腹腔痛、嘔吐、貧血等,由於腸道發炎與再生間的關聯長年成謎,目前以投藥控制疾病為主。
吳梨華與實驗團隊透過動物、細胞實驗發現,界白素IL6等發炎因子的受體「醣蛋白130(gp130)」是引發腸道黏膜細胞增生的關鍵。過去抑制發炎的治療觀念,反而阻斷組織再生,讓細菌有機可乘,從破損的腸道黏膜進入,造成反覆發炎。
吳梨華指出,過度或全然抑制發炎,會讓腸道組織增生或不足。若能開發出能緩解卻不致阻斷發炎的藥物,維持醣蛋白130適當活性,即能有效修復腸道,也能對發炎到腸道增生的傳遞路徑對症下藥,進而研發大腸癌藥物。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