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45歲的粉領族因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隔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早餐幾乎沒吃,只要晚上吃大餐、比較油膩的肉類,會覺得肚子隱隱作痛,吃胃藥又無法改善,直到痛到受不了就醫,才發現是膽結石作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暨外傷中心醫師羅鴻捷說,食用油膩、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如牛排、海鮮、龍蝦、螃蟹等,容易引起膽結石發作,患者常出現右上腹發脹、疼痛,症狀較易與胃潰瘍混淆,被當成胃痛,嚴重者可能膽囊或膽囊管、總膽管阻塞,導致細菌感染,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
膽汁為肝臟製造,濃縮後排至膽囊儲存,外觀為液體或半液體狀,吃東西時,膽囊收縮會排出膽汁,幫助食物消化吸收。不過,遺傳、膽固醇、個人體質等因素,會造成膽液形成結晶、結石,一旦造成膽結石,無法靠喝水或運動排出。
羅鴻捷說,膽結石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的男性,女性是男性的二倍,與女性黃體激素較多有關,油膩、高油脂及膽固醇食物易刺激膽結石形成,飲食應掌握清淡原則,另外,不吃早餐、節食不碰油脂等,也易使膽液形成結晶、結石,導致膽結石。
羅鴻捷指出,臨床上發現,很多女性病患剛開誤為胃痛,但吃了胃藥也沒有緩解,痛到掛急診,才發現是膽結石,建議病患出現肚子痛應立即就醫,透過腹部超音波做鑑別診斷。
羅鴻捷說,如果曾出現膽結石發作,應考慮開刀治療,患者可採取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如此一來,膽汁或膽鹽將從肝臟直接流至小腸,部分患者術後一開始可能容易腹瀉,但一段時間後會改善。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