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彭宣雅】
「肝是沈默的器官」。剛發病時不會痛、也不會不舒服,因此許多患者常忽略肝臟病變,醫師表示,有家族病史、B肝帶原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一旦發現肝臟病變,應尋求正規醫療,即使罹患肝腫瘤,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不錯。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永發表示,有家族史的肝病患者,應該原本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台灣,一半以上的B型肝炎帶原者都經由母親垂直感染,若沒有施打B型肝炎疫苗,得到肝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60倍,患者不得不謹慎。
陳永發說,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肝硬化,是「肝癌三部曲」。因此,B型肝炎帶原者每半年到一年應到醫院追蹤一次,抽血進行肝功能指數檢查、肝癌胎兒蛋白檢查,同時要加做超音波檢查。
他表示,早期肝癌發生時,癌指數並不高,2、3公分的小肝腫瘤,有時抽血數值變化不大,必須藉由超音波輔助才「看得見」,若是長到7、8公分大的肝腫瘤,抽血指數才會比較高,但這時才要治療,不僅病況複雜,治療效果也打折扣。
陳永發表示,罹患慢性肝炎的患者,抽血的肝指數都會比較高,患者應每半年到醫院追蹤一次;若是已經有了肝硬化,透過超音波可看見患者肝臟表皮非常乾燥,也已經有纖維化的跡象,因此建議患者每三個月就應該到醫院追蹤。
醫師建議,有肝病家族病史患者,平時應該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少熬夜、不吃醃漬食品,米、玉米、大豆等穀物存放在潮濕環境中易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易生肝癌,患者飲食應謹慎。罹患肝癌,應遵循正規醫療,聽信偏方採取民俗療法,會使病況更嚴重,屆時治療為時已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