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亞東醫院完成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成為衛生署目前唯一核准台灣可進行小腸移植手術的醫學中心。未來,國內器官捐贈制度將納入「小腸」項目,也將列入器捐登錄項目中;待衛生署制定公布施行辦法後,小腸移植即可成為常規手術,為小腸末期衰竭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亞東醫院外科部主任陳芸表示,亞東2007年開始獲准執行小腸移植人體試驗,四年來進行五例移植手術,手術成功率百分百,半年存活率達八成,總醫療經費高達2000萬元,由亞東全數支付。
移植成功者中,年紀最小的是8歲10個月的小妹妹,年紀最大的是64歲阿嬤,兩人接受移植到現在,完全擺脫靜脈注射,不僅恢復可用嘴巴吃東西,不必再靜脈注射,生活與正常人無異,阿嬤還可繼續下田耕作。
陳芸說,器官移植手術中,小腸移植最難。小腸淋巴組織最多,移植時容易排斥,術後感染管控、排斥照護特別重要,每進行一次移植,至少需要20位醫護人員待命,術前術後上百人接力照護,而且需要進行小腸移植的患者,通常已經接受過多次手術,有人剩下的腸子極短,有人腹腔沾黏嚴重,更增添手術困難度。
陳芸表示,台灣每年約有100名患者,因為末期小腸衰竭,需終生靠靜脈注射為生,但導管容易感染,引發敗血症或者肝功能障礙而死亡,小腸移植是唯一可活命的治療方式。由於器官取得不易,現在亞東醫院還有十多位病患正在等待小腸移植。
陳芸說,過去移植手術取得健康小腸,全靠「人情請託」,有適合的器官捐贈者時,特別請他院醫師保留。現在亞東已經完成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且獲得衛生署核准進行移植手術,將來「小腸」會列為器捐登記項目之一,穩定器官來源。
但陳芸也說,需要進行小腸移植的患者,有一半是小孩,由於大人的小腸無法移植給小孩,但國內沒有三歲以下的腦死判定制度,以致有許多先天性短腸症、腸扭轉的小病患,等不到適合的兒童捐贈器官,亞東已經有兩位小病患因等不到合適小腸而死亡,留下無限遺憾。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