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治療慢性肝炎,從肝、腎、脾著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主要可分為五種證型,包括肝經濕熱;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以及瘀血阻絡。應配合清利濕熱;疏肝解鬱;養血柔肝;健脾溫腎;以及活血化瘀。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中醫辨證用藥,針對「肝經濕熱」者,主要可見右脅脹痛、脘腹悶、身目黃或無黃、小便黃、大便黏、舌苔膩、脈弦滑數。治療應清利濕熱;涼血解毒,可用茵陳蒿湯調理。若屬「肝鬱脾虛」者,症狀可見脅肋脹滿、抑鬱煩躁、食慾減退、腹脹、大便糊、舌淡紅、苔白、脈弦。治療應配合疏肝解鬱;健脾和中,可用逍遙散調理。
還有「肝腎陰虛」者,可見頭暈耳鳴、眼乾澀、口乾舌燥、失眠、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津少、脈細數。治療應配合養血柔肝;滋補肝腎,可用一貫煎調理。而「脾腎陽虛」者,症見怕冷、腹腰膝冷痛、食慾減退、腹瀉,舌淡白、舌體胖大、脈沉細無力。治療應健脾益氣;溫腎扶陽,可用附子理中湯。
王醫師表示,以及「瘀血阻絡」者,可見面色暗、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舌暗、瘀斑、脈細澀。治療應活血化瘀;散結通絡,可用膈下逐瘀湯調理。處方中使用的藥物作用如大黃、虎杖能抑制病毒,益氣健脾藥調整細胞免疫力,五味子、綿茵陳、丹參可改善肝功能、抗纖維化。
醫師提醒,每人體質及疾病程度有所差異,必須經由醫師臨床辨證,不可隨意服用。若無身體不適,更不應該自行亂服標榜「保肝」或「增強免疫力」的中藥,以免反而造成肝臟更大的負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