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腸躁症中醫中早已存在辨證論治的方式。中醫師林文彬表示,可分為肝鬱脾虛、寒熱夾雜、腸道津虧、脾胃虛弱等類型辨症治療。患者若因情志抑鬱就產生腹痛、泄瀉、腸鳴、瀉後疼痛減緩、脘痞(上腹部脹悶不舒服的症狀)、胸悶、急躁容易發怒、打飽嗝、吃的少、舌邊紅、苔薄白等症狀者,屬肝鬱脾虛型,治宜抑肝扶脾,調理氣機。腹痛嚴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等藥材;頻繁打飽嗝者,可加沉香、白蔻仁等藥材。
林醫師指出,患者出現腹中作痛或腸鳴腹瀉、大便粘膩不順暢、糞便夾泡沫、腹瀉與便祕交互發生、心情煩悶、脘腹喜暖、口乾、舌紅苔膩等症狀者,屬寒熱夾雜型,治宜調和腸胃,寒熱並用。有腹痛情形者,可加元胡、川楝子等藥材。
出現便祕、大便硬結難以排出、大便呈羊屎狀、少腹疼痛,以及伴隨頭痛、睡不著、心情煩悶、手足汗出、舌紅少苔或苔燥等症狀者,屬腸道津虧型,治宜滋水清肝,潤腸通便。兼氣虛者,可加太子參、黃耆、甘草等藥材;便祕較嚴重者可加火麻仁、元參、生首烏等藥材;腹痛加元胡,重用白芍。
大便時溏時瀉、胃口不佳、飯後脘悶、稍進油膩或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數變多、上腹部隱隱作痛、臉色萎黃、精神疲憊、舌淡苔白等症狀者,屬脾胃虛弱型,治療重健脾益氣。脾虛、久瀉不止者可加用柴胡、升麻、黃耆等藥材;脾虛濕盛者可加厚朴、蒼朮、藿香、澤瀉等藥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