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慢性肝炎與中醫所說肝的病理變化影響關係密切。中醫師李明哲表示,中醫所說的肝,經常與情緒影響臟腑機能有關。不單只是指肝臟器官。常見肝炎患者因腸胃不適,也經常多是肝氣鬱結、肝脾不合所造成的;若有口乾舌燥或是口苦、便秘等,則與肝火、肝陽上亢有關。必須改善肝鬱,肝脾不合,同時可配合滋養肝陰用藥調理。
李明哲醫師表示,肝炎患者如果出現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通常是「肝氣鬱結」、「肝脾不合」問題;若有口乾舌燥或是口苦、便秘、睡眠不好、頭痛眩暈、眼睛乾澀,則是歸類在「肝火、肝陽上亢」的部份。中醫辨證用藥應用,針對「肝氣鬱結」者,常見精神抑鬱或性情急躁、腹脹、胸悶、噁心等,可用消遙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湯等治療,幫助疏肝解鬱作用。
李醫師表示,若為「肝火上炎」者,常見面紅、目赤、耳鳴、大便乾硬、易怒等,可用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治療,幫助清利肝經濕熱作用。
而「肝陽上亢」者,常見精神興奮、易怒、眩暈、面紅、目赤、失眠、腰痠腳軟等,可用一貫煎治療,幫助鎮靜、清熱、祛痰等作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