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王先生小氣又愛喝酒,肝硬化末期,要做肝臟移植,等不到肝,瀕臨死神召喚,最後到大陸終於換到新肝,挽回一命。
「還有喝酒嗎?」回診時醫師關心的問。
「沒有了,那還敢喝!」
戒酒說的容易,要做到就很難了。
「怎麼說戒就戒,真難得!有毅力喔!」醫師很佩服的說。
「以前的肝是父母送的不用錢,現在肚子內的新肝可是花幾百萬台幣換得的,不珍惜不行。」原來是為了經濟考量。換個新肝,是臺灣成千上萬肝病末期,為肝病所苦的病人最後的一線希望。
肝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人往生之後捐出來的,另一種是親屬家人所捐的。近年來,臺灣每個家庭孩子少,捐肝又有不少條件,因此,雖然有不少孝子孝女願意當現代的介之推割肉的精神捐肝救父,但有些父母可能不捨,有些孩子可能體型不合,或者也是B肝帶原者,因此,能夠捐肝給親人的屬鳳毛麟爪了。
屍肝方面,一方面國人往生後保留全屍的觀念根深柢固,加上交通法規嚴格執行後,意外死亡者大幅減少,此路也是窒礙難行。因此不少病友不惜千里迢迢,遠赴大陸換取一線希望。
【2010/02/07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