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有胃腸毛病的人較容易出現脹氣的毛病。中醫師許明均表示,門診觀察中發現,會有脹氣的人多半是長年有腸胃疾病,像飲食滯胃的証型就常出現在原本腸胃機能不佳的人身上,患者常有過食或飲食不潔所造成的脹氣不化,或胃脹痞塞、嘔吐酸腐、噁心厭食等症狀,治療上常用消食導滯、理氣和胃的保和丸。
許醫師指出,中醫將其歸類為肝鬱氣滯型,常見胸悶噯氣、喜嘆長息而快,治療上多用柴胡疏肝湯加減,以便疏肝、理氣、和胃。
脹氣患者能使之舒適平躺,以「輕柔手法」在胃的募穴中脘穴,即胸骨柄下方柔軟處,以及大腸的募穴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邊兩寸約三橫指處作閃罐法,用適當大小的拔罐杯在中脘穴處「輕」吸引,見穴位皮膚微紅即「閃」,再向下方以罐口覆蓋中脘拔罐處一半的位置重複上一個動作,持續將氣導引向下直至神闕穴(肚臍)上方。
許明均指出,天樞穴處則用兩個罐杯,分別自穴位處如上述閃罐法,向大橫穴至腹部兩側處平行向外作閃罐。傳統中醫有所謂「氣暢則無痞、滿、燥、實之患」的說法,所以可重覆施術至局部皮膚微有粉紅氣色即可,再於神闕穴以溫灸器薰臍五分鐘。
💪更多健康推薦
‧50歲主婦「捨棄電鍋和熱水壺」一器具包辦煮飯燒水:清潔超輕鬆
‧為什麼廁所總有味道?臭味不散5來源 這樣清潔有效排除異味
‧醫實測「三餐吃魚」血脂出現驚人變化!嫌麻煩可買一物便宜又方便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