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廖桂聲/桃園廖桂聲中醫診所院長】
痔瘡是常見的大腸肛門疾病,並非只有男性易患此病,許多女性亦然。痔瘡常因排便時,夾雜著鮮紅的血,所以傳統醫學名為「痔漏」,痔瘡的英文「Hemorrhoid」源自於希臘文,原意為血流之意,更說明痔瘡常伴隨下血,自古有之,非今人尤甚也。
痔瘡的發作,常因長時間久站或久坐而引發,辦公人員或專櫃小姐都是好發族群,飲食不正常或愛吃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火鍋、麻油雞酒等辛辣又高能量食物,易導致胃腸發炎造成腹瀉,以致痔瘡嚴重發作。又有許多人常便祕,造成大便燥結,又少喝水且不愛運動,導致胃腸蠕動緩慢,故容易形成痔瘡。
不只是便祕的人才會罹患痔瘡,根據臨床統計,長期腹瀉的人,約兩成罹患痔瘡。事實上,痔瘡亦常因胃腸感染,導致肛門靜脈瓣發炎而形成紅腫熱痛的痔核,痔瘡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老化亦會造成血循不良,抵抗力下降,形成痔瘡。
痔瘡可分成外痔與內痔,還有混合痔。在肛門部位裡面,有直腸粘膜與外面皮膚的交接處,有如齒狀物的結構,名為齒狀線,在此線外長出痔瘡叫外痔,此線內長出痔瘡叫內痔,兩者皆有則名為混合痔。
許多人的痔瘡常合併一些症狀,例如疼痛、發癢,內褲沾有黏液,有時會造成肛門靜脈瓣的嚴重發炎,而有硬塊的劇痛感,甚至亦有脫肛情形發生。
痔瘡可分成四個階段:1.一般的痔瘡流血、2.痔瘡若掉出來,可以用手推回去、3.痔瘡雖用手推回去了,但還是再掉出來、4.痔瘡長期掉在外面,無法推回去。痔瘡在第3或第4階段,並非內科療法可有效解決,外科手術才可以斷除禍根。
中醫理論,致濕熱下注,燥熱內生,以致經絡阻滯(尤其是肝經環繞陰器),使血液四流鬱積而易發生肛門發生腫脹,誘發痔瘡。中藥方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袪腐生肌之功能,均能收到消腫、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之功效,可選用黃芩、甘草、知母、黃連、大黃與及苦參圓。
但臨床所見,初期內痔服藥或可有效,倘若內痔已成脫肛嚴重,則應以外科手術配合。
痔瘡預防保健,非常重要。近年來醫界認為,痔瘡應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血管性肉墊,由許多毛細血管靜脈叢及彈性纖維結締組織組成,覆蓋於肛門管,故「防重於治」,是維修痔瘡之道。
日常生活宜注意避免菸、酒,少食咖哩、辣椒及過多炸煎燥熱性食物及上火水果,如荔枝、龍眼肉、釋迦、榴槤等。飲食多攝取高纖維性食物,如綠色蔬菜類,地瓜葉、紅鳳菜等,避免糞便太硬、太乾燥或便祕。不可久坐、久站、久蹲及熬夜晚睡,多做散步或走動,促進血液循環,舒暢痔瘡患部。
痔瘡初期常造成精神壓力,如害怕疼痛、流血、顧慮某些癌症或擔心術後疼痛,術後失禁等,建議趕緊到醫院求助專業,及早治療,才是上策。(作者為中西醫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