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像西瓜汁? 5病因搞懂血尿
突然的血尿一定會讓大部分人大吃一驚,而且幾乎都會馬上求診。一般紅色的尿液要先排除是否為色素導致,例如吃了火龍果、或水分不夠導致尿液顏色呈深褐色等。
如果真是血尿,先不必驚慌,檢查原因比較重要。一般血尿可分為以下狀況:
1.泌尿道感染
通常女性比較常見。常見症狀為頻尿(尿完馬上想尿,解不乾淨的感覺)、小便末端有灼熱或刺痛感,偶有下腹痛,上述症狀為典型的下泌尿道感染,也就是出血性膀胱炎。一般投予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如果合併腰痛和發高燒,就要考慮急性腎盂腎炎,口服抗生素如果效果不好,甚至要考慮住院施打抗生素。
2.輸尿管結石
很多人無意中發現腎結石,結石也許已經在腎臟裡面相安無事多年,但突發的腰痛(像刀割般疼痛)加上血尿,就可能是結石掉到輸尿管了。結石處理第一步便是止痛,避免刀割般的痛楚;第二步就必須找醫師作超音波檢查,目的是排除石頭卡在輸尿管造成腎臟水腫,如果確定有腎水腫,就必須安排輸尿管鏡取出石頭,否則長時間的腎水腫會造成腎功能的損傷。小石頭一般會直接掉到膀胱,一旦到膀胱這個蓄水池,就不須太擔心了。
3.外傷
直接撞擊到後腰處,也就是腎臟的位置時,也有可能造成腎臟的損傷或撕裂傷,進而導致血尿。不過,這種現象通常會有外傷的病史,所以發生血尿時,一定要找醫師詳細檢查。
4.腫瘤
年紀大的人如果血尿,就一定要先排除有無腫瘤的風險。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年輕人不會有腫瘤的機率,但老年人血尿則必須作完整詳細的檢查。包括尿液細胞學檢查、腹部X光、超音波、膀胱輸尿管內視鏡、甚至電腦斷層等都可作為檢查有無腫瘤的跡象,及早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預後。
5.腎炎
如果上述檢查都沒問題,則必須考慮腎炎。腎炎是腎臟裡面的問題,一般需要腎臟切片以達到病理的診斷,治療視有無蛋白尿或腎功能正常與否而作不同治療。
血尿不一定是疾病,但是病因有很多種,建議一旦發生還是找專業醫師作鑑別診斷,除早期治療外,也可以免去心中不安。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30歲後出現腰痠、尿道感染別輕忽!醫:多囊腎初期無特別症狀
無痛性血尿千萬要小心!雲林婦女不在意竟檢出是腫瘤
醫病天地/軟式輸尿管鏡 清除結石無傷口
咳也漏尿急也漏尿熟女好尷尬 1次麻醉2手術解危
逾半慢性腎病患者輕忽三高控制 腎利黃金8守則應落實
腎病患者不吃三高藥 醫師:恐「傷腎、傷心 」
她疝氣難啟齒 手術擺脫陳年之痛
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醫解答「透析條件」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健檢查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 醫師:逾4公分才需追蹤
塞車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危險族群你是嗎?
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
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這病」! 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感
退休族腰痠血尿動不了好崩潰 術後享受「好動」人生
如何正確喝水促進身體排毒? 醫:除了白開水,還有4種飲品也有排毒效果
空氣清淨機擺哪最適合? 醫師教你不受環境毒害的排毒法
三類食物都是引起小腸黏膜發炎的元兇! 醫:守護腸道健康你須這樣吃
夜間多尿是警訊頻跑廁所難眠 潛藏疾病問題
遠離洗腎!營養師公佈傷腎食物:香腸火腿之外,這4種也盡量少吃
洗腎中血壓飆高 醫師籲注意重複下針血管壁變厚
冬天排尿不順?當心攝護腺肥大引發腎衰竭
車禍傷及胰臟致糖尿病洗腎 血液透析讓她重拾夢想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男人遇3種情況包皮非割不可 這個季節最適合手術
1小時排尿4次!間質性膀胱炎女性患病較男性高出15倍
發生率隨年紀增加 為什麼寒夜頻如廁卻尿不出來?
寒夜起身上廁所真要命 分清夜尿類型對症下藥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武則天養顏抗老第一方 中醫教你用西紅花降血脂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不只用在燒菜做飯!中醫教你生薑的防病藥茶方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快測量頸圍!男性>43、女性>38公分小心罹一疾病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84.5%國高中生睡眠過少 就寢、喚醒前父母先做這些事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從眉毛竟可看出有沒有「免疫性疾病」!中醫師從7種眉型判斷你的身體健康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容易怕冷又怕熱恐是糖尿病徵兆! 身體「3個非典型症狀」也要注意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