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支持是糖尿病患良好控糖關鍵,研究發現,家庭照顧者有接受糖尿病照護指導的病友,糖化血色素下降,降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專家也提醒,應破解對胰島素迷思。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連續2年的主題訂為The Family and Diabetes(家庭與糖尿病),強調家庭形塑自我管理及健康生活形態,呼籲重視家庭力量來維繫家人健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陳妙心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在民國106年的統計,全球每8秒就有一個家庭因糖尿病失去家人;衛福部統計則顯示,107年糖尿病排名台灣10大死因第5名,有9374人因糖尿病失去性命。
血糖是發現糖尿病的重要線索,但陳妙心說,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有近5成40歲以上國人在過去1年內不曾接受空腹血糖檢查。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罹患糖尿病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更應該定期接受檢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下午在記者會表示,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可幫助糖友及早、即時控糖。一份研究顯示,若提供照護者教育指導,病友的糖化血色素可從8.9%降到7.7%;沒有接受指導的控制組的糖化血色素反而從7.8升到8.1%。
黃建寧說,雖然看起來有家庭支持的糖友糖化血色素下降有限,但實證數據已經顯示,只要糖化血色素下降1%,就能減少37%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且降21%的死亡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則表示,台灣糖尿病發生率、盛行率增加,在2008年至2014年間,小於20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上升44%,他們比起年紀大才發病的病友更容易受心血管疾病威脅;大多數的糖友年齡在65歲以上,這兩個年齡族群要控糖,都很需要家庭的支持。
另一方面,杜思德說,台灣糖友胰島素施打率僅12%,與國際的30%有明顯差距,僅40%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統計發現,不到15%的糖友控糖良好,且糖尿病合併腎病者眾,導致台灣末期腎病的負擔為世界之最。
杜思德表示,民眾普遍抗拒胰島素治療,因過去坊間將胰島素和晚期症狀連結,誤以為胰島素會導致失明、洗腎、對身體不好等,加上有些人怕打針,以為針劑很粗,但都是偏見。
杜思德說,胰島素可發揮「解救」「強化」「取代」功能,有些糖友在胰島素介入後,血糖迅速獲得良好控制,就可以停用胰島素,只有身體胰島素功能完全失常的人才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
國健署建議,糖友及其家人應從飲食、運動、藥物3管齊下,均衡飲食、減少含糖飲料攝取,身體多活動,維持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耐力的運動;依照醫師處方按時用藥或胰島素,並定期量測血糖,且有家庭支持,控糖最有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