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施靜茹】
痛風是體內普林代謝失常,產生高尿酸血症,尿酸鹽結晶沉積在手腳等全身關節處,出現一顆顆「痛風石」,急性發作時,會紅腫熱痛。
讀者提及急性發作時,用米酒、薑汁塗抹患部,或貼上膏藥,甚至服用類固醇及其他止痛藥,這只能暫時性止痛,除非使用痛風治療藥物,痛風石累積的尿酸才可能逐漸消失。
不過,一旦痛風,必須持續用藥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6mg/dl(每100c.c.血液6毫克)以下,有痛風石的患者,甚至要控制在5mg/dl以下;否則尿酸一增高,痛風又會找上門。當然,也應避免吃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和海鮮,患者絕對禁止喝酒,要多喝水。
讀者兒子26歲罹患痛風,幸而接受治療,否則再過10、20年,除了關節變形,影響行動力;尿酸也可能侵犯腎臟,導致腎結石,損害腎功能。
遺傳是痛風的原因之一,國內曾有整個原住民村落的居民都罹患此病,罹患率的確不低;與台灣距離不遠的菲律賓民眾罹患率也高。患者唯有正確治療服藥,才能脫離痛風之苦。
諮詢/台北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