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新陳代謝

割掉膽囊沒息肉? 誤會大了!

【聯合報╱陳煥武/林口長庚醫院影像診療科部主治醫師】

「下一位!」在等待病患進來時,看了一下之前報告,這幾年超音波檢查膽囊內有約0.6公分息肉。檢查後,我說:「這次檢查息肉似乎變大了,約有1公分。」

「陳醫師,你說該怎麼辦呢?」王先生相當焦慮,我向他分析:「膽囊息肉在1公分以內,建議密切觀察,如果1公分以上,繼續變大,或許要考慮開刀。」王先生同意後,安排外科醫師幫他切除膽囊。

一個月後,護理師說:「王先生找你。」常有病人經我轉介開刀後,回來道謝。

但他一見面卻劈頭罵「陳醫師,我要告你誤診!外科醫師說膽囊裡沒有息肉。」發生甚麼事?病人說:「術後害我吃油膩食物拉肚子。」我趕快查病歷,病理報告寫著「膽結石、慢性膽囊發炎」。我知道發生甚麼事了。請他消消氣,讓他將疑惑說出來。

兩類息肉 認知有差距

「為何沒有息肉呢?」我當場上網,指給他看:息肉一般分為兩大類,增生型息肉,又稱腫瘤型,一般人認為的息肉屬這類,大多是良性,極少數是惡性;非增生型息肉,與膽固醇結晶沉澱、膽囊壁局部發炎、黏膜增生或黏膜皺摺、或小膽結石卡在膽囊內皮皺摺裡等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增生型息肉不太會消失,若是惡性,將會變大;但若是非增生型息肉,因膽囊內膽固醇在結晶和溶解間動態變化,會影響體積大小;另外,膽砂聚集在一起,多一點就變大,散開就變小。

「術前為何不做更精密的檢查?」王先生繼續問。我翻教科書給他看:膽囊像氣球,因膽汁儲存多寡及身體姿勢不同,變大變小、局部增厚或有皺摺。

檢查方法 非愈貴愈好

超音波是最佳診斷工具,讓病人變化姿勢,造成膽汁流動,看膽囊內的東西是否移動。如果會,幾乎確定是膽結石,如果不會,就泛指為息肉。

電腦斷層有輻射線,也無法看病灶是否移動,常造成過度診斷;核磁共振費用昂貴,檢查時間長,對鈣化不敏感。檢查並非愈貴愈好,儀器也不是愈高級愈好。

「超音波是黑是白都是你說的,我不信!」王先生還是很不高興,我微笑以對,翻開國際影像醫學權威期刊「放射學(Radiology)」2011年論文:「超音波上的息肉,膽囊切除後,只有31%找到符合病理定義上的息肉,12%甚至連膽結石也沒有。」

膽囊很薄 無人做切片

「好吧,既然檢查不準確,為何不做切片呢?」王先生做最後的掙扎。我喝口水繼續回答:膽囊就像氣球裝滿水,厚度相當薄,切片刀一穿就破了,更可能造成膽汁流進腹腔,引起腹膜炎,全世界沒有對膽囊息肉做切片的。

「我懂了,陳醫師,對不起!」我聽了如釋重負:「醫療過程有許多不確定性,交個醫師朋友對你有好處沒壞處啦!」王先生開心地說,「走!我請你吃我最喜歡的豬腳飯。」我馬上衛教:切除膽囊後,一開始吃油質食物會拉肚子,但是身體自己會調控,幾個月後就適應了。當飲食後突然拉肚子,表示你吃太油了。

王先生說:「對!膽囊小小的犧牲,換來一個警報器,提醒自己不要吃太油,也算是因禍得福啦。」

膽結石 膽囊息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