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整理,諮詢醫師: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順鑫】
問:20年前,我媽媽就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都以西藥控制,今年71歲,血壓控制還不錯,約130至150,但糖化血色素都在8以上。最近有頭暈、胸悶的症狀,經醫師檢查為冠狀動脈硬化,可能需做心導管治療。
請問氣球擴張術與支架有何差別?各有何風險?糖尿病患作此手術是否有出血的的危險?手術後就一勞永逸了嗎?是否得做更多支架?可能成為不定時炸彈嗎?(台北市、史筱青)
答: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管品質就不好,罹患動脈硬化比率比一般人還要高。讀者母親為糖尿病老病號,加上又已71歲,經過診斷,醫師建議做心導管治療,確實會讓子女憂心。
一般來說,氣球擴張術、心血管支架都屬於心導管治療,但醫師會先建議病人先接受氣球擴張術,打通原本狹窄阻塞的血管,如果有必要,再放置心血管支架。
依照臨床治療準則,如果血管狹窄比率為90%,經過氣球擴張術治療後,如果阻塞比率仍超過40%,醫師就會考慮施以心血管支架。由於糖尿病患者再狹窄的機率相當高,通常會建議使用塗藥支架,並於術後連續服用九個月的「保栓通」。
在手術風險方面,副作用相當低,因為不管是氣球擴張術或是心血管支架,手術傷口都相當小。不過,約有千分之五的患者在拔管時,可能會併發皮下出血或是動脈瘤的副作用。
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