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喝多尿多糖上身 你就慘
【台灣新生報/記者戴聖峰/新竹報導】
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馬雪玲醫師表示,可從以下的徵兆,來認識何謂糖尿病,並且有效的預防防範。
一、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為身體內胰島素(一種賀爾蒙)分泌不夠而造成血中糖份過高的現象。正常的血糖值是飯前70~110mg/dl,飯後2小時小於140mg/dl。糖尿病在發病的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直到各種合併症一一出現了,患者才積極求治,其實糖尿病愈早控制,病情控制愈好,併發症也愈少。
二、糖尿病的診斷:早晨空腹血漿血糖值二次超過126mg/dl以上,或飯後2小時血糖值200mg/dl以上者,可據以診斷為糖尿病。
三、可能引起糖尿病的因素
1.遺傳:在統計上,糖尿病病人的家族罹患此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以上。
2.年齡增加: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也逐漸增加,故中年以後要特別留意此病。
3.肥胖者:40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中,有百分之80是體重過重的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
4.病毒感染:許多病毒感染與糖尿病有關。
5.壓力:生理和精神壓力與糖尿病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壓力存在時,葡萄糖耐量降低,血糖會上升。
6.其他:如藥物或內分泌腺疾病等。
四、糖尿病有那些症狀?
1.多吃-經常覺得饑餓
2.多喝-常常感到口渴
3.多尿-尿多,小便次數頻繁
4.體重減輕
5.傷口不易癒合
6.容易疲倦
7.皮膚癢
8.尿中有糖。
五、如何控制糖尿病?
1.飲食: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控制最先使用的方法,利用控制食物熱量與醣份的攝取來降低血糖。
2.運動:運動也是糖尿病控制的方法之一,運動會使血糖降低,有些糖尿病人以飲食及運動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很好。
3.藥物:當飲食及運動都不能控制血糖時,就要靠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來降低血糖。
六、糖尿病人如何自我保健?
有遺傳體質的人,平時就應該多注意飲食的控制避免肥胖,時時注意自己血糖的變化,一旦發生糖尿病,愈早控制,併發症就愈少。運用以上的原則,定期門診檢查,並與醫師合作,您的血糖就可以控制得很好了。
七、為什麼糖尿病需要飲食計畫?
糖尿病是因為體內醣類代謝不正常所引起的慢性疾病。正常人不論吃多少糖份,身體均能自行調節,維持血糖在70~110mg/dl。糖尿病病人如果攝取太多糖份,會使血糖升高,造成昏迷或其他合併症;如果攝取太少糖份,會使血糖過低產生心悸,甚至昏迷;所以糖尿病病人,需要良好的飲食計畫來控制血糖。
八、糖尿病飲食原則
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的原則,避免血糖暴起暴落,最好每天分為四到六餐。
1.均衡飲食,適量攝取主食類、水果類、油脂類、奶類和魚肉豆蛋奶類。
2.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如全穀類(糙米、粗麥片),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等。高纖可避免血糖急遽上升,藉以穩定血糖濃度。
3.炒菜可用少量植物油(沙拉油、黃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忌吃動物油(豬油、牛油、肥油、奶油等)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飲食宜清淡,不宜太鹹,少吃膽固醇的食物。如內臟(豬腦、肝、腰花)蟹黃、蝦卵、魚卵。
5.儘量避免含糖食物,嗜甜可利用少許糖精代替甜味。
6.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蜜餞、醬菜)烹調方式應避免油炸、油炒、油酥食物,改用燉、烤、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
7.避免飲酒:即使無法避免,也須適量(適量指每週1~2次,每次可飲份量:例如,啤酒為250~500c.c.,白蘭地則是40~80c.c.)並且切記,不可空腹喝酒,以免低血糖發生。
8.切忌肥胖,應保持理想體重。8.利用低熱量食物:如燙青菜、大蕃茄、蒟蒻、去油蔬菜湯、加代糖之仙草、愛玉、洋菜凍、銀耳湯等,因熱量較低,若覺嘴饞,可選用之,對血糖影響較小。
※延伸閱讀》
.糖尿病併發症 從頭到腳
.併發症》足/一個小傷口 可能失去一條腿
.併發症》眼/併發眼疾 國人失明主因
.併發症》神經/手腳產生麻木
.第二型糖尿病患 3成曾低血糖
.斷指血糖高 竟是第二型糖尿病
.運動守則》選好鞋襪 增加運動強度
.糖尿病患飲食指南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 對抗慢性病
工頭1餐吃2便當「瘦10公斤」竟是罹糖尿病 醫曝免上身撇步
代謝症候群引發三高、心臟病 衛福部推防治計畫救健康
甲狀腺風暴致死率高 病人按時就醫服藥很重要
十大死因「糖尿病」年增11% 「血糖難自控」恐成主因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拒當「腹」爸爸!營養師傳授4大絕招教你遠離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減肥新藥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教授解析研究說了什麼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哪些人容易發生?醫師詳解代謝症候群症狀、如何避免及緩解
亞裔比白人有更高患病率!研究:基因恐增第2型糖尿病風險
血糖破600手足舞不停 醫師:糖尿高血壓患者注意
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四肢瘦但肚子卻很大?醫:當心是隱性肥胖,做好5招擊退內臟脂肪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只計算卡路里熱量就能讓你持續有效的減肥嗎?減重醫師點名計算熱量常見4誤差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罹病12年服3種藥控糖無效 她後悔早該打胰島素
糖尿病致傷口遲未癒合 周邊血管超音波查出原因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醫曝台灣已是肥胖國度
不只控血糖,吃低GI飲食有十大好處!低GI食物有哪些?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鬼壓床?睡醒動不了 就醫找出病因
24歲男睡著動不了以為「鬼壓床」 醫查出原來是這個病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治糖尿病、肥胖藥物可能致膽囊或膽道疾病風險?最新研究這麼說
糖心蛋一族控糖 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 醫揭「潛在隱憂」:多數都有這些習慣
猜你喜歡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冰箱內的陳年藥材能吃嗎?中醫師教你辨別中藥是否變質,出現「3狀況」不可再食用
為何男性坐著尿可能比站著尿好?泌尿科醫這麼說
猴痘證實恐家戶傳染 美CDC列6措施有效阻絕病毒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運動療法改善膝關節炎 專家教抬腳操強化大腿肌力
排便後擦屁股幾次是合理範圍?醫師建議最多擦5次就該收手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腹主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逾五成 微創主動脈支架治療復原快
注意!咳嗽合併「11症狀」,最嚴重恐為「1癌症」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睡好覺、養好肝 5大類食物有助創造好眠循環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多吃蔬菜水果就能解除便秘?便秘分4類型,其中一種蔬果吃多反而加重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