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血糖正常放心大吃…弄到險截肢
飯前飯後 都要測血糖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別以為飯前量測血糖,血糖值檢測符合標準,飯後就不用測,這是錯誤觀念。陳姓司機是他收治的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飲食再怎麼調整,給予多健全的運動處方,血糖就是無法達標,糖尿病確診不到一年,就開始使用基礎胰島素。
陳姓司機總是說,「飯前血糖都在130mg/dL以下,符合標準才安心吃飯。」黃兆山說,陳姓司機飯前血糖符合標準,主要是通常飯前要求患者施打基礎胰島素,但他三餐不定時,吃飯的量又大,未堅守糖友飲食方針,經常隨便在路邊買便當果腹。
原本需要定時量測飯後血糖,卻礙於載客,統統忘記,飯後血糖飆破230mg/dL以上不自知,遠超過標準值140到180之間,當初檢驗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9%,才發現血糖控制出問題。
堅守三項指標 才能控糖
陳姓司機身為糖友,運動量卻不足,每周僅有一天休息日,他頂多在戶外散步,當作運動。黃兆山說,陳姓司機發現腳上傷口癒合慢而就醫,若沒有及時發現飯後血糖長期飆高,需調整胰島素劑型,恐怕要面臨截肢風險。
黃兆山說,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控制血糖,多數只在意「飯前血糖」或「糖化血色素」,他強調,糖友要堅守3項指標: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
根據2017新版美國糖尿病學會醫療標準,飯前血糖應控制在80mg/dL到130mg/dL,飯後血糖應控制在180mg/dL以下。
三餐都買便當 一定NG
黃兆山說,陳姓司機使用基礎胰島素,僅在飯前血糖達標,飯後血糖無法顧及,就得轉用混合型胰島素,基礎胰島素是飯前打,混合胰島素則改為早餐、晚餐前各1次,才能有效降低糖化血色素,糖友也必須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才能控制血糖起伏。
糖友飲食最好定時定量,但很多人三餐外食,黃兆山建議,糖友一定要掌握好澱粉、蛋白質以及油的控制,坊間的便當絕對是NG餐,每餐應遵照國健署建議的六大類飲食攝取,澱粉最好選擇糙米,蛋白質選擇雞蛋,料理的油最好是植物油,外食族可以先詢問自助餐是否有販售這類食物。
另外也建議多食用低GI值食物,如大豆、豆製品、大麥、燕麥、香菇等,可向醫院的營養師諮詢,若吃飯真的很不方便,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吃葉菜類,相對而言比較不會造成飯後血糖提升。
腎臟病變 多因控糖不良
台灣洗腎率逐年增加,每年新增6000多人,其中20%因糖尿病引起,許多患者問,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是不是會增加腎臟負擔?黃兆山解釋,絕對不會,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腎臟病時,多數是患者本身腎臟已有問題,或糖尿病未妥善控制,腎臟出現病變,跟胰島素還有藥物無關。
黃兆山說,糖尿病就是胰臟功能退化,當胰臟功能不佳,又沒有妥善控制,導致增加腎臟病變機率,換言之,沒有好好吃藥、打胰島素控制糖尿病,腎臟反而壞得更快,增加洗腎的機率。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拒當「腹」爸爸!營養師傳授4大絕招教你遠離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減肥新藥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教授解析研究說了什麼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哪些人容易發生?醫師詳解代謝症候群症狀、如何避免及緩解
亞裔比白人有更高患病率!研究:基因恐增第2型糖尿病風險
血糖破600手足舞不停 醫師:糖尿高血壓患者注意
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四肢瘦但肚子卻很大?醫:當心是隱性肥胖,做好5招擊退內臟脂肪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只計算卡路里熱量就能讓你持續有效的減肥嗎?減重醫師點名計算熱量常見4誤差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罹病12年服3種藥控糖無效 她後悔早該打胰島素
糖尿病致傷口遲未癒合 周邊血管超音波查出原因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醫曝台灣已是肥胖國度
不只控血糖,吃低GI飲食有十大好處!低GI食物有哪些?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鬼壓床?睡醒動不了 就醫找出病因
24歲男睡著動不了以為「鬼壓床」 醫查出原來是這個病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治糖尿病、肥胖藥物可能致膽囊或膽道疾病風險?最新研究這麼說
糖心蛋一族控糖 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 醫揭「潛在隱憂」:多數都有這些習慣
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破解厝邊迷思/血糖愈低愈好?一旦昏迷更危險
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