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友小檔案
侯嘉莉
現年:46歲
發現罹病年齡:26歲
糖尿病史:20年
給糖尿病友的一句話:樂觀、學習、面對
今年46歲的侯嘉莉,在正值花樣年華的26歲,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從一開始「怎麼會是我?」的震驚中一路走來,至今與糖尿病相處已滿20年。
【症狀出現】
婦科疾病看不好 血糖已飆264
侯嘉莉25歲那年結婚後,和先生自行創業,事業與家庭兩頭燒,完全沒注意到身體健康逐漸亮起紅燈。
直到婦科疾病看了三個多月都好不了,她猛然驚覺,「怎麼跟母親40多歲糖尿病發的症狀一模一樣!」趕緊就醫檢查,果然血糖值飆高。她還記得第一次量飯前血糖,數值就高達264(正常值是100)被醫師宣判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從此展開與血糖拉鋸奮戰的人生。
【藥物控制】
光靠吃藥 血糖不受控管
一開始,醫師給侯嘉莉一天服用一顆降血糖藥,她雖然乖乖服用,但工作依舊忙碌,沒做好飲食控制。早午餐外食、不開伙,就連自己煮東西吃,也不太會拿捏份量。一年多後,血糖控制情況不佳,只好開始施打長效及短效型胰島素。
當時高醫新陳代謝科的衛教師鼓勵她,「以妳的身體狀況,應該控制得更好。」加上侯嘉莉看著母親嚴格執行血糖控制,反而一度弄到營養不良,和自己形成強烈對比,終於下定決心,重新調整日常飲食習慣。
【飲食控制】
先戒糖水 愛吃的嚐一點就好
侯嘉莉表示,飲食是年輕糖尿病患者大挑戰。她發病前,跟時下年輕人一樣含糖飲料不離手,冰箱總是塞滿碳酸飲料和甜果汁。但發病後,第一件事就是「循序漸進戒掉糖水。」
侯嘉莉說,先從半糖茶飲開始,慢慢改成微糖、無糖,最後只喝白開水。剉冰糖水減量,水果也不再無限制狂吃,以一碗七分滿為準。過去愛吃冰淇淋的她,不再主動購買,看到家人帶回來,只嚐個一湯匙,「有吃到就好」。她提醒,若過度壓抑,反而會有反效果,極可能在情緒低落時大吃大喝,形成惡性循環。
因工作、社交需求,年輕糖尿病患者的外食應酬、聚餐機會比中高齡患者多出許多,若真的無法避免,用餐時盡量以「多樣化、淺嚐即止」為原則,這餐吃多了,接下來幾天飲食就更加清淡。自己一個人在外用餐,侯嘉莉會選擇自助餐店,主食中的肉類在中午前吃完,晚餐以蛋白質豐富的海鮮為主,並避開油煎、勾芡食材;吃麵時會請老闆不淋肉燥味精,而是自備一瓶以醬油和開水一比三調成的自製醬料調味,再搭配滷蛋、豆干等補充蛋白質。
【心情調適】
想要生活有品質 控糖是終生功課
「二、三十歲得到糖尿病,代表你要跟它相處好幾十年!」侯嘉莉曾碰過跟她同時發病的年輕病患,因飲食、服藥控制不好,有人兩年後就洗腎,也有人沒幾年就面臨眼睛看不見、截肢命運,孩子才上小學,生活得靠另一半照顧。
侯嘉莉自己多次經歷疲倦感來襲、眼睛霧茫茫、睡不好、暈眩等症狀,除了持續控制飲食,原本不愛運動的她也硬逼自己走路、爬樓梯,並一直將衛教師的一句話放在心裡:「現在努力的一切,都是為了老年時活得更有品質。」
侯嘉莉去年底至今年初太忙,一度忘記固定施打胰島素,今年八月才因血糖過高住院治療。她覺得年輕患者一定要接受「血糖控制是終生功課」這件事,敞開心胸提早學習怎麼正確飲食、正確生活。除了接受醫療團隊建議,也要參加病友團體彼此打氣,獲得心靈上的支持力量。侯嘉莉目前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志工,也經常與糖尿病友分享個人經驗。
▇ 給年輕糖友的建議
參加病友團體 增加正向能量
年輕病患最大問題是「不重視糖尿病危機」,高達四分之三的病人血糖控制不佳。這批人到了老年,發生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因為要和糖尿病共處數十年,年輕患者更應嚴格監測血糖值,每天早晚量一次。除了作息固定,飲食也要定時定量。
此外,年輕病患對自己病情易有負面、自暴自棄傾向,尤其女性更容易經常陷入沮喪情緒。建議多運動、參加病友團體,了解正確血糖控制知識外,也更能獲得同儕支持,以正向態度面對糖尿病。(高雄大同醫院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宇力)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