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皮膚

身體為何會發癢?抓癢反而導致惡性循環!專家教2妙招解癢

示意圖。
示意圖。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華盛頓郵報報導,身體癢的時候,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去抓,但這可能會讓皮膚狀況更糟。最新研究指出,與其抓癢飲鴆止渴,不如嘗試用指腹輕輕摩擦或用化妝刷撫拭,不光效果更好,甚至不必觸碰癢點就能解癢。有趣的是,專家分享,即使本來不癢,但閱讀或觀看相關內容也可能「癢起來」,說明癢感也能「隔空傳染」。

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皮膚外科副教授秋山庸(Tasuku Akiyama)描述,一旦開始抓癢,有時候就停不下來,這就是「癢–抓循環」(itch-scratch cycle)。他強調,最好忍住不抓,不然就改輕揉摩擦。2020年,秋山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撫摸能中斷小鼠身上的癢覺訊號,因為摩擦會送出一股反向訊號,抑制癢感傳遞到大腦。

2021年一項研究另證實,柔軟化妝刷也能顯著減癢。研究員在61名受試者手臂上製造癢感,發現以每秒約1英寸(約2.5公分)的「慢速」,或每秒約7英寸(約18公分)的「快速」輕刷,都有效果,其中慢速效果更好,可額外減輕約12%的癢感。今年另一項以組織胺誘發癢感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

你甚至不需要碰到真正發癢的那個點。科學家發現,在距離癢點大約3/4英寸(約2公分)的範圍內使用這些技巧也有效,尤其是被蟲咬傷口或牛皮癬等情況時,也能避免進一步刺激患處。

到底身體為什麼會癢?其實,癢與痛都透過相同的細小神經纖維傳導。典型的癢感來源是過敏反應釋放的組織胺,但細菌甚或某種觸摸皮膚的方式也能觸發。

專家解釋,比如全身穿棉質衣物不會癢,但若換成帶有瑕疵的羊毛,即使是摩擦皮膚某些小區域,就會引發癢感。這是神經科學上針對癢與痛提出的「空間對比假說」(spatial contrast theory):當局部的神經纖維受到輕微刺激,而周圍沒有同樣刺激時,大腦會把這種「差異」解讀為癢;如果刺激過強或範圍過廣,訊號就會被感知為痛。

抓癢雖能暫時舒緩,但實際上是透過痛覺壓過癢覺,但同時也會釋放發炎分子,重新引發癢感,導致惡性循環。

摩擦則能消除出於「空間對比」產生的癢感,又不會造成皮膚損傷。此外,由於鄰近皮膚區域的神經訊號會在脊髓中交會,因此不必非得摩擦癢點本身也能達到效果。

事實上,長期與癢共處的病患,例如洗腎病人或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數也是選擇摩擦而非抓癢來緩解。

有趣的是,專家提醒,即便本身沒有醫學問題導致發癢,光是閱讀或觀看相關畫面也可能誘發「傳染性癢感」:研究顯示,看見別人抓癢或昆蟲爬行畫面,會讓觀眾也覺得發癢。

過敏反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