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天氣漸熱食欲差,2種涼拌菜吃了不發胖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皮膚

老人罹類天皰瘡致死率高 長庚研究找出可能元凶

多重用藥老人家當心,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特定降血糖藥、保鉀型利尿劑及帕金森氏症藥品,恐增加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風險,若蕁麻疹好不了或出現飽滿水泡應立即就醫。

長庚醫院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族群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類天皰瘡是一種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

新北市土城醫院藥劑科藥師劉賢德指出,根據過去部分案例報告顯示,藥品是引起類天皰瘡的主因之一,為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的實證研究。

劉賢德說,研究團隊分析6572名類天皰瘡病患研究後發現,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保鉀型利尿劑」約為1.75倍,帕金森氏症藥品則略高,顯示年長者、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族群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

研究結果已發表在2020年6月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

外界好奇,為何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又和這些藥物有何關聯。紀景琪說,根據推估,有腦中風病史者腦部某種抗原會被打開,恰巧皮膚上也有同一種抗原,若又用了這3類藥物,形同在抗原上塗了螢光劑,讓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認及攻擊,增加發病風險,推測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風險較高可能與此有關。

紀景琪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台每年約有108例新診斷類天皰瘡個案,從用藥到出現症狀可能僅短短1個月,也可能長達6個月,尤其現代老人家多重用藥狀況普遍,務必提高警覺。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偉迪強調,類天皰瘡目前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藥品為主,或另外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此病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致死率高達20至30%。

紀景琪說,這些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呼籲原本已在使用這些藥品的病友應依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但皮膚若出現搔癢的紅疹、蕁麻疹,經治療卻遲遲好不了,或是出現多發性飽滿水泡,就應立即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治療。

皮膚科 蕁麻疹 帕金森氏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