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天氣炎熱,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更是煎熬。30歲的小豪,就讀國小時期就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不只臉上、四肢都出現發癢、脫屑、紅疹等病灶,尤其天氣熱或季節轉換時,更會流組織液。
收治小豪的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正值夏季,7、8月更是高溫,天氣炎熱,勢必會大量流汗。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夏天天氣熱又潮濕,塵蟎等過敏原也會增加,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就是災難。
她說,主要是患者一流汗身體就會癢,接著抓、紅腫、發炎,使症狀反覆發作;她近期診間平均每天收治四、五名患者,症狀從輕到中重度都有。
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是皮膚表皮功能異常,加上免疫功能失調,使皮膚保護力下降、水分喪失、乾燥脆弱,讓過敏物質輕易入侵人體,引發一連串過度發炎反應。
4條件判斷異位性皮膚炎
而在成因上,可以四條件判斷:皮膚劇烈癢感、慢性反覆發作、典型紅疹分布、個人與家族有過敏體質,她說,若符合其中三項條件,臨床上就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黃毓惠說,一般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小豪最大的困擾也是癢,因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一忍不住就會抓;但因本身的腎功能不好,無法亂吃藥,所以多年來都以藥膏加乳液治療,效果時好時壞。
針對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黃毓惠說,治療改善脫屑、紅疹的情形,癢度也大幅降低,但同時也要避免過敏原,盡量避免刺激。
黃毓惠日前也收治一名高二生,5月就診時已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身體紅腫外,臉部出現組織液,並癢到睡不著、精神不佳而大量缺課,並影響到課業,後經治療,使狀況改善。
盡量避免過敏原
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就醫,最重要的是不要「抓」,以免皮膚更加泛紅與發癢,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此外,應盡量避免過敏原。像是日常清潔用品、塵蟎、寵物毛髮,還有天氣冷熱或壓力等,都可能會加重症狀。
黃毓惠建議,患者夏天時應減少戶外活動跟運動,家中若濕氣重,可裝除濕機並維持在50%至55%的濕度間,棉被應常更換與清洗,並避免在泳池游泳,泳池中的消毒水跟氯,會使皮膚更敏感;而在沐浴時,建議最好使用清水或中性低敏感的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保持皮膚水分,避免皮膚乾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