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特徵就是癢!醫師教你從4條件判斷異位性皮膚炎
收治小豪的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正值夏季,7、8月更是高溫,天氣炎熱,勢必會大量流汗。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夏天天氣熱又潮濕,塵蟎等過敏原也會增加,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就是災難。
她說,主要是患者一流汗身體就會癢,接著抓、紅腫、發炎,使症狀反覆發作;她近期診間平均每天收治四、五名患者,症狀從輕到中重度都有。
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是皮膚表皮功能異常,加上免疫功能失調,使皮膚保護力下降、水分喪失、乾燥脆弱,讓過敏物質輕易入侵人體,引發一連串過度發炎反應。
4條件判斷異位性皮膚炎
而在成因上,可以四條件判斷:皮膚劇烈癢感、慢性反覆發作、典型紅疹分布、個人與家族有過敏體質,她說,若符合其中三項條件,臨床上就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黃毓惠說,一般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小豪最大的困擾也是癢,因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一忍不住就會抓;但因本身的腎功能不好,無法亂吃藥,所以多年來都以藥膏加乳液治療,效果時好時壞。
針對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黃毓惠說,治療改善脫屑、紅疹的情形,癢度也大幅降低,但同時也要避免過敏原,盡量避免刺激。
黃毓惠日前也收治一名高二生,5月就診時已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身體紅腫外,臉部出現組織液,並癢到睡不著、精神不佳而大量缺課,並影響到課業,後經治療,使狀況改善。
盡量避免過敏原
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就醫,最重要的是不要「抓」,以免皮膚更加泛紅與發癢,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此外,應盡量避免過敏原。像是日常清潔用品、塵蟎、寵物毛髮,還有天氣冷熱或壓力等,都可能會加重症狀。
黃毓惠建議,患者夏天時應減少戶外活動跟運動,家中若濕氣重,可裝除濕機並維持在50%至55%的濕度間,棉被應常更換與清洗,並避免在泳池游泳,泳池中的消毒水跟氯,會使皮膚更敏感;而在沐浴時,建議最好使用清水或中性低敏感的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保持皮膚水分,避免皮膚乾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清明連假身上多好幾包 使用類固醇小心皮膚變薄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吃太多生雞蛋 恐易掉髮
被恙蟲叮咬會有發燒、畏寒等症狀…山區掃墓,2招避免蟲蟲危機
年輕化!25至65歲有360萬人禿頭 正確救髮醫師告訴你
常常莫名過敏、皮膚癢?2招找出原因別單靠類固醇
換季肌膚常乾癢怎麼辦?注意5個保養撇步 從洗臉開始
從「痣」看健康!專家提點揪出「索命痣」的痣相3迷思
運動咖以為得帶狀皰疹急奔醫 原來是過敏引發濕疹
皮秒雷射改善皮膚 老董也凍齡
異位性皮膚炎搔抓難眠 醫師:保濕避免誘因
皮膚癢睡不好 3招改善
洗完頭大量掉髮、頭皮屑爆多? 醫師曝洗髮精「2重要成分」別用錯
雞蛋、蛋清真能治療燒燙傷?常見救急撇步一次詳解!
穿發熱衣禦寒?皮膚科醫師提醒,這4種人恐誘發肌膚大問題
沒曬太陽卻變黑? 小心!你不知道的「感光食物」讓黑色素沉澱
過年想開運微整形嗎 最多人拿孫藝珍、玄彬當範本
生髮液是真有效還是擦心安?醫師詳解常見生髮液的9個問題
洗髮精跟潤絲精可混一起使用?當心護髮不成反傷髮
養髮液、生髮液大不同!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頭頂上的需求
過年大掃除,清潔劑超傷手? 皮膚科醫師教護手小撇步
清潔過頭,雙手乾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分享小撇步
年輕女子異位性皮膚炎不成眠 對症治療兩周後不再癢
不只皮膚癢!醫: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單純皮膚病
防疫勤洗手!但洗到雙手乾癢、龜裂引發皮膚炎怎麼辦?日常3舉止超NG
避開了嗎?一天之中害你加速皮膚老化、產生皺紋的關鍵時刻
曬多久太陽才足夠補充維生素D?美國皮膚科學會的建議讓人意外
沒曬到太陽就不會變黑?醫:太熱也會產生黑色素
噁!67歲男後腦長巨大粉瘤 醫生花3天擠完「蛋沙拉膿液」
眼周長小顆粒怎麼辦?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解決辦法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不只用在燒菜做飯!中醫教你生薑的防病藥茶方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快測量頸圍!男性>43、女性>38公分小心罹一疾病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4種毛病腳痛 加鞋墊有助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