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板橋報導】
天氣炎熱,民眾可能在戶外被「小黑蚊」或在家被一般蚊子叮咬,嚴重者會出現水泡,醫師建議別抹口水、肥皂水,以防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可冰敷止癢、抹薄荷成分的藥膏、油類減緩不適。
亞東醫院皮膚科醫師徐毓聆表示,被蚊子叮咬時,老一輩喜歡教小朋友抹口水、抹肥皂水止癢,但其實口水髒、細菌多,傷口反而有感染危險,肥皂水也只是產生刺痛壓過癢的感覺,無論被哪種蚊蟲叮咬,兩者都不建議使用。
徐毓聆說,幼兒細皮嫩肉、免疫力不佳,臨床曾有小孩被叮咬後,整片皮膚像燒傷、腫漲;通常是蚊蟲分泌物觸碰皮膚產生過敏反應,家裡的蚊子比較常接觸,所以過敏反應不會太強,但郊外小黑蚊由於接觸少,容易產生較大的過敏反應,甚至起水泡。
徐毓聆說,小黑蚊並非蚊子,學名為「台灣鋏蠓」,是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是與蚊子不同科的昆蟲,但也會叮咬人類,造成紅腫、起水泡,有些人會反應強烈產生巨癢,結果抓到流湯、破皮,甚至蜂窩性組織炎。
【2014/07/02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