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
蕁麻疹常見皮膚科過敏性疾病,剛發作時皮膚會出現紅色到粉紅色、輕微鼓起或膨出的疹子,疹子可大可小,有的周圍還會有一點紅暈,像被蚊子叮的紅疹;也可能直徑超過10公分,輕微鼓起或膨出,好像浮雕,臨床上稱做膨疹(wheal)。
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人體對外來過敏原引發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E﹚,使細胞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這些組織胺造成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會刺激神經,引起厲害的癢感。
這種過敏反應,隨時都可能發生,白天易分心而疏於注意,夜深人靜容易覺得全身發癢,甚至無法入睡。
急性蕁麻疹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多半在1天內就無影無蹤,疹子常「輪番上陣」,第2天可能從不同部位發出新疹子,但頂多2、3天,就會自己痊癒。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以為蕁麻疹與吃海鮮或其他「不乾淨的食物」有關,其實是誤解。
除了大家熟知的蝦子、螃蟹、蚵等,包括酒精、感冒病毒、塵蟎、乳膠、芒果、奇異果、日光、樹脂、染髮劑、有機溶劑、芳香精油、藥物等,都有報告會引起此類過敏反應。不只海鮮,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引起蕁麻疹。
讀者懷疑引起蕁麻疹的禍首是塵蟎,只需抽血檢驗,即可找出過敏原。另外,不妨把涼被放在洗衣機中水洗,經過太陽充分曝曬,再拿來蓋,如果還會引起蕁麻疹,代表過敏原與塵蟎無關。
急性蕁麻疹很快痊癒,服用或注射抗組織胺可改善;若癢得難受,可搭配擦止癢藥膏,但若轉為慢性蕁麻疹,治療時間就可能拉長。
諮詢/台大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朱家瑜
【2014/06/26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