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貓熊黑眼圈看起來「卡娃依」,但白眼圈就不見得了。高中生吳同學,自小眼周出現白眼圈,範圍愈來愈大,檢查證實白斑症。
書田診所皮膚科副院長曾興隆表示,白斑症是黑色細胞異常造成的膚色異常現象,發生率1%至2%,原因不明,臨床認為與自體免疫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說,甲狀腺功能異常、病毒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引發白斑症。一般而言,患者表面皮膚並沒有變化,也不會發紅或脫皮,僅黑色素細胞被攻擊,一開始侵犯皮膚,之後是毛髮,不只頭皮變白,也可能出現一搓白髮。
蔡呈芳說,白斑症好發於頭、頸、臉、手指末稍、四肢、生殖器等色素細胞密度較高部位,僅少數人自行痊癒,多數患者若沒積極治療,白斑範圍逐漸擴大,且治療效果差。
目前治療白斑症,除局部塗抹類固醇、維他命D或抗氧化劑,紫外線或低能量紅光照射,也可活化色素細胞,嚴重者可先培養黑色素細胞,再進行移植手術。
白斑症患者能自行照射紫外線嗎?曾興隆說,陽光紫外線波長較長,患者無法自行控制暴露量與照射範圍,不建議使用。此外,白斑部位缺乏黑色素保護,一旦紫外線照射,易導致皮膚曬傷,也增加罹患皮膚癌風險,建議應就醫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