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林鴻基/北縣鴻林中醫診所院長】
從台北南下高雄,可搭乘的交通工具很多,可以坐高鐵、台鐵、飛機,甚至搭台汽、遊覽車或自行開車等,都可以到達目的地。治療青春痘,中、西醫理論差異之大,有若天南地北,治療方法更是迥異,奇妙的是,一樣都有效果。
青春痘的類型,初期有黑頭或白頭粉刺,繼而發展為丘疹、膿皰、囊腫、結節,甚至蜂窩組織炎。它的中心思想圍繞於:皮膚油脂的過度分泌、內分泌過於旺盛、皮脂腺過度角化,有時也認為和遺傳、免疫、藥物等有關,因為又認定是和「痤瘡桿菌」牽連,所以,治療重點在以四環黴素類抗生素,抑菌滅菌,再加上其他一些輔助藥物,遇到棘手病例,有時會用上昂貴的口服A酸。
中醫把青春痘稱作「肺風粉刺」,其理論在於,青春痘是「熱」造成的,而有所謂「肺經風熱」、「脾胃積熱」、「肝膽濕熱」、「熱毒內蘊」、「陰虛內熱」,另有少數為「血淤痰凝」、「衝任失調」、「寒氣鬱滯」等不同的類型。
中醫治療原則,「熱症用涼藥」,使用如竹葉石膏湯、玉女煎、石膏、知母、天花粉、淡竹葉等。另外,中藥當中有一些藥性屬「苦寒」的藥,可視為相似於西藥中的抗生素,如連翹、金銀花、蒲公英、黃芩、黃蓮、黃柏、龍膽草、板藍根等,我們可以假設它們對痤瘡桿菌亦有其療效,還有瀉肺火、降肺氣的桑白皮,「瀉血中伏火」的牡丹皮,可以涼血、活血。地骨皮能「瀉肺中伏火」,又偏治有汗的骨蒸勞熱,與牡丹皮偏治無汗的骨蒸勞熱不同。
比較特殊的是,中醫可以經由針刺手法來瀉熱,或藉由放血舒散熱氣,常用的穴道如背部的「大椎穴」、耳穴的「耳尖穴」,井穴的「少商」、「商陽」等,只要辨證正確,療效都很明顯,最怕的是把酒渣鼻誤為痤瘡,或把藥物引起的痤瘡樣藥疹當作青春痘,最常見的如類固醇痤瘡樣藥疹。
中、西醫治療青春痘理論和方法不同,卻「條條大路通羅馬」。回想起十幾年前初習中醫學時,看著中醫老師針對實火引起的咽喉腫痛,老師在雙手大拇指的少商穴放血,第一次面對這種醫療處置,我那受過西醫訓練的腦袋的反應是驚駭的,所發出的詢問,當場被中醫系出身的師兄弟們訕笑,後來,再次看到在手肘的曲池穴、背部第七頸椎下的「大椎穴」、雙手食指的「商陽穴」。只要運用手法或放血,即可以退燒,我雖不復驚駭,仍感到驚奇、開了眼界。
這種充滿了哲學趣味的中醫學,它的起源,一般通說解為是中華民族與疾病對抗,用身體去「嘗試錯誤」而得來的經驗醫學,有時午夜夢迴、撫今追昔,心想這麼複雜又精緻的醫學,豈是「嘗試錯誤」四個字可以論定。思緒不清時則天馬行空亂想,會不會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丟了黃帝內經等幾本醫書給地球人。這種跳躍式的思考,自然為有識者笑,高明的人教教我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