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泡湯 皮膚乾癢抓不停
收治患者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指出,當氣溫降低,皮膚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皮脂腺分泌也會因此減少,使得皮膚乾燥甚至發炎。特別是皮膚較薄的人、皮脂腺退化的長者、皮脂腺還沒發育完全的嬰兒,以及局部血液循環不佳者,如中風與臥床的人,最容易在小腿與手臂外側等皮脂分泌較少的部位,產生白屑,一輕撥就會如雪花飛揚、發癢。
阿公每晚將電風扇對腳吹,腳部水分蒸發快,加上風撥起落屑,才使得下肢特別不舒服。此外,洗澡過程會帶走皮膚上的油脂,太熱的水會使油膜加速脫離,才會在洗完澡後感到更加乾癢。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秋季常見的皮膚問題除了乾燥性皮膚炎之外,脂漏性皮膚炎也容易因日夜溫差大而被誘發,患者會在油脂分泌旺盛的區域,如眉毛、鼻兩側、頭皮產生許多白色至淡黃色皮屑。入秋後也因日照減少,屬免疫疾病的乾癬更易發作,頭皮會產生許多銀色頭皮屑與紅斑疹塊,這些患者數比春夏多兩至三成。
要避免皮膚因天氣變化太大出現不適,首重保濕及保暖。唐佑任建議應注意添加衣物,長者若要早起運動,待太陽出來再出門會較溫暖宜人。皮膚較乾燥的人可適時塗抹乳液,減少皮膚水分蒸發,穿著盡量以自然纖維的棉質衣料為主,毛料、尼龍材質、粗糙的合成衣料恐更誘發搔癢。
天氣漸涼,不少民眾秋冬喜歡泡溫泉,洗澡時也會不自覺調高水溫。黃毓惠提醒,洗熱水澡或泡溫泉不宜超過15分鐘,且水溫不宜高過40度,脂漏性皮膚炎與乾癬患者要有充足良好的睡眠、減少情緒壓力等誘發因素。
另外,乾癬患者要注意遠離菸酒,且不宜進補。近期計畫至中國或日本等國外旅遊的民眾,建議隨身帶身體乳液,避免出國時天氣乾燥引發乾癢不適。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口罩悶熱、磨擦可能使青春痘惡化 醫:須正確清潔皮膚
不理會視力恐受損 眼周冒紅點竟是類肉瘤病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數與食物過敏相關性不高
下雨天鞋襪濕引腳臭怎麼辦?皮膚科醫曝防臭關鍵
異位性皮膚炎用藥穩定 才不會「疫」起搗亂
滿身膿疱 突發高燒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 急性發作可望有解
嘴唇旁長小水泡伴隨刺痛感 當心「唇皰疹」可能悄悄找上門!
換季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搔癢抓不停?醫提醒:7類禁忌食物少吃,這樣做有效防復發
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被濫用的費洛蒙:標榜含有人類費洛蒙的香水 其實只能吸引到母豬
敷完面膜精華液往身上抹 醫籲2類產品別這麼做!
三溫暖不能助排毒!多數宣稱桑拿有各式益處 基本上都是胡說八道
你有大量掉髮擔心禿頭的困擾嗎?醫師詳解5種落髮類型及原因,圖解一看就懂
威爾史密斯為妻子遭調侃動怒 醫師:掉髮可長回來
威爾史密斯護「落髮」妻揍頒獎人 醫:「這現象」要注意
奧斯卡頒獎,威爾史密斯妻光頭遭揶揄!一夕掉髮禿光一大塊 發生「鬼剃頭」該怎麼辦?
無法靠意志控制的汗水:當你開始滴汗時 代表身體排汗效率不佳
男子全身數十顆隆起物 手術切除多發性脂肪瘤
皮膚反映全身情緒、身體問題!膚色黃中帶黑,腎、肝出問題
熬夜壓力大 年輕人皮蛇發作
痘痘未必是痘痘,「真的痘痘」長這樣!頭頂的亂擠可能產生驚人後遺症
頭皮出油、常出現頭皮屑、甚至頭髮變細...有可能是「掉髮危機」 搶救掉髮留意4大徵兆
混打疫苗別擔心 異膚患者應打好打滿
老人臭不只是衛生問題 醫提醒當心五臟六腑出毛病
型男染燙髮不當引起頭皮腫痛落髮 不可同時須至少隔1周
白頭髮最好別拔!皮膚科醫提醒:小心長不出新髮
小心,你「整組」都老了!名醫揭反應全身老化的皮膚徵兆
天冷容易皮膚癢?醫師詳解好發原因、部位及常見症狀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有「泡泡尿」就是腎臟出問題嗎?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緩解輕症喉嚨痛、咳嗽…中醫建議這些藥材茶飲在家飲用!怕中藥味可加這二樣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50歲男發燒、意識改變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別再「冰敷」止鼻血! 醫曝2妙招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