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眼睛紅紅,遲未改善,點眼藥水也沒效,可能是淚小管炎。醫師表示,淚小管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當作結膜炎,台北榮總分析34例淚小管個案,發現患者從症狀出現至正確診斷平均18個月,最長達10年。
56歲王太太,右眼紅又不舒服,長達半年,一開始被診斷結膜炎,點眼藥水治療,但始終沒改善,後來輾轉就醫,證實是淚小管炎。醫師開刀清除許多結石,使用抗生素治療1個月,終於改善紅眼症狀,眼睛恢復黑白分明。
北榮眼矯型重建科主治醫師蔡傑智表示,淚小管位於眼瞼內側上、下方,若感染細菌、病毒或黴菌,患者會出現溢淚、紅眼、內眼角刺痛等症狀,容易誤認是結膜炎。
北榮5年診斷34位淚小管炎患者,發現多數人一開始多以普通結膜炎或慢性淚囊炎治療,平均確診需18個月,甚至有60多歲女病患反覆眼睛紅,長達10年都被當作結膜炎治療。
研究還發現,淚小管炎患者女性占7成,研判女性常畫眼妝,若卸妝不乾淨,導致化妝品顆粒殘留,易使淚小管阻塞。此外,女性停經受荷爾蒙影響,淚液分泌減少,對細菌抵抗力變差,也容易出現淚小管炎感染。
蔡傑智說,臨床觀察,約60%至70%都是下側淚小管感染,主要受重力影響,淚液流動方向先往下流,之後再由上方進入淚囊,因此下側淚小管易形成憩室,堆積許多如黃鑽石般結石,造成病菌躲藏,不易清除,日後一再復發。至少五分之一患者淚小管內含結石,這項研究也發表在國際眼科學雜誌。
北榮眼矯型重建科主任高淑卿指出,若發現兩眼淚小管不對稱,單側有如火山口般紅腫突起,且紅眼症狀一個月未緩解,最好就醫檢查。她建議洗澡時,用熱毛巾敷眼5至10分鐘,可減少眼睛局部感染機會。
淚小管與發炎
構造:淚液由眼瞼內側的上方及下方的淚小點(類似排水口),經由個別的淚小管(類似排水管)再排入淚囊(中繼排水站),最後經由鼻淚管,由下鼻岬下側出口排出。
症狀:溢淚、紅眼、內眼角刺痛等,內眼角附近結膜部位特別紅。
治療:局部及口服抗生素、壓擠或切開淚小管、並以抗生素藥劑灌入淚小管中沖洗。淚小管炎復發比率約21%,男性和淚小管內含結石患者,較容易復發。(張嘉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