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民眾大都知道要防止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但照射到地球的陽光,不只有紫外線。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主任林耕國提醒,過量接觸到陽光中的部份壞可見光,尤其是短波長的藍、靛、紫光時,易傷害眼睛。
民眾常混淆紫外線、紅外線與可見光,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主任林耕國近日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講座中指出,紫外線、紅外線都不是可見光的一種,人類無法憑肉眼看到紫外線,但紫外線無形中形成身體的氧化壓力。
林耕說,紫外線分為3種,接觸過量紫外線A時,由於其波長最長,容易導致水晶體白內障、視網膜黃斑部變性;其次波長的紫外線B易誘發角膜炎、水晶體白內障;天然的紫外線C同樣常引起角膜炎,但多數被臭氧層吸收,生活環境存在之紫外線C多為人為紫外線C,例如電焊便是紫外線C傷害的常見來源。以紫外線而言,波長愈長,穿透力愈強,傷害愈深部組織。
至於可見光,林耕國表示,包含紅、橙、黃、綠、藍、靛、紫光等7種。其中紅、橙、黃等長波長光,屬於好可見光;藍、靛、紫等短波長可見光,則是較接近紫外線波長的光,屬於壞可見光,短波長可見光,較易傷害眼睛,引起視網膜黃斑部變性。
為了減少紫外線與短波長可見光穿透,可選擇吸收波長400nm以下紫外線的茶棕色、綠色太陽眼鏡鏡片;當需要判斷自然界顏色,例如從事戶外攝影、作畫時,則不妨選擇灰色鏡片,減少色彩失真。
※延伸閱讀》
.眼睛沒做防曬 水晶體老得快
.眼睛的無形殺手 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抗紫外線太陽眼鏡怎麼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