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健康事業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聯合報健康事業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蔡佳安綜合報導】
「年輕時戴耳機聽音樂,老了就等著戴另一種耳機(助聽器)吧!」三軍總醫院耳科主任陳信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在噪音環境戴耳機聽歌,不僅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受損,還可能會演變為永久性聽損,「人還沒老,聽力就老了。」
「嗶!嗶!嗶!車門即將關閉…」在火車或捷運內,列車運行聲、群眾對話聲與廣播聲此起彼落,每天搭車上下班的通勤族,為在嘈雜環境中尋求片刻寧靜,乾脆戴起耳機、調高音量蓋過噪音,享受不被打擾的時分。
當心!你正在謀殺耳朵!在噪音環境戴耳機聽音樂,怕是讓這片刻安寧,擾得耳朵不得安寧。當你把音量調到最大時,音量就有可能超過一百分貝,只要聽超過十五分鐘,就可能造成內耳耳蝸受傷,更甚者造成永久性聽損。
國際研究,有四分之三的年輕人每天戴耳機聽音樂超過兩小時,美國紐約市長彭博更發起護耳運動,警告民眾戴耳機聽音樂不要太大聲,雖然此舉被笑是「管家婆」,但更突顯戴耳機聽音樂有多傷耳。
根據耳朵受到噪音傷害所引起的聽力損失可分成暫時與永久性聽損。例如參加廟會所施放的鞭炮爆炸聲或聽大型演唱會的音樂聲等,就有可能引起暫時性聽損,不須治療可自行在廿四小時恢復,稱為暫時性聽損;但若超過廿四小時沒有恢復的話,就有可能形成永久性聽力損失。
長期暴露在戴耳機聽音樂的環境下,日積月累不知不覺也能造成永久性聽損之可能,陳信傑說明,噪音聽損會引起耳鳴、耳悶、耳刺痛、眩暈等症狀,夜深人靜時,總被耳朵的嗡嗡聲吵得睡不著,「年輕人只知道這樣對耳朵不好,就是不明白到底有多嚴重。」
「奇怪,我每天戴耳機聽音樂,聽力都很正常啊!」陳信傑解釋,人類的語音大部分集中在中低頻,而噪音破壞的是內耳中高頻的聽力,雖然患者聽得見,但不代表聽得清楚,且幾乎聽不到高頻聲音。
民眾若因暴露噪音環境後出現耳鳴及聽損等症狀,除了藥物治療外,對於耳鳴的治療方式還有「減敏療法」,意即聽雨聲、水聲、蟲鳴鳥叫聲等輕音樂。這些聲音能遮蔽住耳朵的嗡嗡聲,有效幫助患者入眠。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