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70多歲的王伯伯,每次頭暈一發作就天旋地轉,低頭也轉、躺床也轉,嚴重時惡心、嘔吐,連站起來走路都需家人幫忙攙扶,因為平時就有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毛病,他擔心「會不會是快要中風了?」但到心臟科和神經內科就診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斷斷續續拖了好幾年。
最近有朋友建議王伯伯去看耳鼻喉科,「耳鼻喉科醫師也能看頭暈?」他半信半疑掛號,醫師診斷他有耳石脫落症,當下立即進行耳石復位術。治療結束後,王伯伯暈了好幾年的頭,竟然好多了,人也能穩穩走出診間,不再需要家人攙扶。
症狀陣發性 暈到噁心、嘔吐
國軍高雄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袁建漢表示,在診治周邊性眩暈前,必須先透過問診釐清「暈」與「眩」的不同,一般頭暈常是頭重腳輕、漂浮感等不適症狀,但若「感覺四周的景物在搖晃」或是「感覺自己像陀螺一樣旋轉」時,醫師便會以「眩暈」一詞來概括描述。
國軍高雄總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文耀指出,眩暈症主要分為「中樞性眩暈」及「周邊性眩暈」,前者與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不佳、血管硬化或狹窄相關,症狀發作時常持續幾天甚至幾周;後者則屬陣發性,發作時間依疾病類型,可能從幾秒鐘到幾小時,症狀包括天旋地轉、惡心、嘔吐等,且會隨著身體姿勢改變發生眩暈,不僅無法站穩,有時連坐都坐不住。
袁建漢解釋,耳朵除了接收聲音,也掌管人類前庭系統,能察覺身體移動及旋轉等動作,以維持身體平衡,一旦前庭系統異常,指標症狀便是眩暈。
耳石脫落症
病因:長輩們發生周邊性眩暈,有很大一部分與內耳疾病或退化相關,耳石脫落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大約占三成。患者可能因車禍外傷或受到極大撞擊,導致原本在橢圓囊內的耳石跑進半規管,因而影響到平衡功能,進而引發眩暈。
治療:耳石脫落患者治療上會採取耳石復位術,先讓病人躺下,醫師觀察其「眼震」,也就是眼球轉動的方式,隨之調整頭部角度,讓耳石回到原本的橢圓囊中,約八成患者經一、兩次治療後就有改善。
梅尼爾氏症
病因:主要是因內耳構造發生水腫,進而壓迫聽神經和平衡神經,會有耳鳴、聽力受影響等情況。
治療:需朝預防水腫進行,包括避免吃太鹹,調整生活作息,不要太疲勞、給自己太多壓力等。
偏頭痛性眩暈
病因:以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為主,主要因內耳血管壁收縮舒張失調,導致神經牽扯引發頭痛,會不斷反覆發作。
治療:給予血液循環或穩定血管藥物舒緩症狀。
內耳發炎
病因:邱文耀說,急診常接觸到的「迷路炎(內耳發炎)」,也屬周邊性眩暈的一種。
治療:只能採取症狀療法,給予止暈藥、打點滴後,等待症狀緩解。
找不到原因的暈
器官退化也會暈 肌耐力找回平衡感
臨床上有些病人可能找不到眩暈的原因。邱文耀表示,周邊性眩暈診斷的困難在於,許多人在到耳鼻喉科確診前,都是先從其他科看起,偏偏這種眩暈「X光、電腦斷層到核磁共振都照不出來。」所幸臨床上有八成病人經過醫師詳細問診,了解其發作型態後,都可以找到病因。
邱說,有時病患只是因高齡、器官退化,造成本體感覺的神經反射變差,平衡功能也跟著不好,產生眩暈感。有的只要做一陣子肌耐力訓練,找回肌力和平衡感後,眩暈問題也不藥而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