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先沾水、刷完反覆漱口? 7個刷牙習慣錯了嗎
一、牙膏先沾水再刷?
多數人習慣先將擠了牙膏的牙刷沾溼,再放進口中刷。不過日本牙醫博士倉治七惠指出,先沾水的話,一刷很快就滿口泡沫,會讓人誤以為刷得差不多了,想趕快吐掉,此時牙膏也被吐出來,清潔效果大打折扣。正確的刷牙方式是將牙膏擠在乾燥的牙刷上來刷,以握筆方式輕輕握住清潔細部。
二、刷完牙後反覆漱口
你是否刷牙後也會反覆漱口幾次,才覺得乾淨?但多數牙醫師建議,過度漱口反而會沖掉口腔內殘存的氟,降低預防蛀牙的功效。刷完牙後可含約100毫升的水,漱20秒之後吐掉即可。而且之後至少30分鐘內不要吃東西,讓氟在口中停留一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效果。
三、刷牙時間太短
全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點出刷牙3大重點,首先必須使用含氟量達1000ppm的牙膏,其次是一天至少刷2次牙,而且每次要刷2分鐘以上,不是用牙膏抹一抹就吐掉,要讓氟與牙齒足夠接觸,才會有預防齲齒的效果,否則有刷等於沒刷。
四、起床後或吃完東西立刻刷牙
台灣人經常一早起床先刷牙再吃早餐,三軍總醫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任黃仁勇建議,應該先吃早餐再刷牙。如果先刷牙再吃早餐,牙齒乾淨的時間僅有30分鐘左右,等於是刷了一套乾淨的牙齒供細菌盡情滋生。有人質疑先吃早餐會不會把睡眠時在嘴巴內的病菌吃下肚?實際上是不會的,只要前一晚睡前的牙齒有好好刷就不致有太大問題。
也有人平常一吃完東西馬上就刷牙。澳洲牙科醫師麥可‧譚接受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訪問表示,食物酸性物質、酸性飲料會軟化牙齒琺瑯質,最好等口腔酸鹼值恢復平衡再刷牙,因此吃飯後等三十分鐘再刷牙較理想。
五、牙刷放在廁所馬桶旁
一般牙刷都放在廁所內,但當你在沖馬桶的時候,糞便細菌就可能噴飛到你牙刷。美國牙醫協會建議,把牙刷直放,不要碰到其他牙刷,以免交叉污染。並且,沖馬桶時記得蓋上馬桶蓋。牙刷要放置在通風處,完全乾燥再使用。
六、用力刷才刷得乾淨
有人因為擔心蛀牙,每次刷牙都非常用力,殊不知刷太用力會傷到牙齦。衛福部豐原醫院牙科醫師楊宗融表示,建議挑選小頭軟毛的牙刷,兩顆兩顆輕輕刷,千萬不要過度用力,這樣能減少牙齦萎縮情形,同時能防止蛀牙。
而正常情況下,一支牙刷約可以用2、3個月,但如果在這之前刷毛就分岔或彎曲,可能就是你刷牙的方法不對或力道太大導致。
七、牙膏選用天然不含氟的好?
牙膏所添加的氟屬化學物質,有人擔憂每天使用對身體不好。不過研究顯示,牙膏含氟量必須超過1000ppm才有預防齲齒的效果,不含氟的全天然牙膏顯然是無效的。依照經濟部標檢局規定,含氟牙膏的含氟量必須在800ppm以上、1500ppm以下。依此標準選用牙膏,就可安心使用。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迎端午吃粽嗑斷牙 牙醫:千萬別做這動作
漱口水刷牙前or刷牙後?牙醫師:多數人都用錯時機了,正確潔牙順序該這樣做
牙口不佳增失智風險近2倍 專家教如何評估缺牙問題
家長嚼碎食物再餵給孩子 4歲童狂拉肚子、蛀牙嚴重
智齒不拔沒關係? 醫曝「害牙爛關鍵」 還可能變口腔癌
飄異味、咬合鬆 戴活動假牙者速回診
國人平均蛀牙2.01顆 高於全球1.67顆
守護孕婦兒少口腔健康 3/21至4/11看牙醫免掛號費
疫情間刷不到兩次牙 牙周病風險增確診死亡率高8倍
牙齒太黃怎麼辦?牙醫:造成牙黃原因有8種,4個美白方法助改善
電動牙刷真的比傳統牙刷好用?日本牙醫師分析差異,刷完牙別忘一動作確認乾淨了沒
刷牙時牙齦出血是牙周病嗎?醫:出現7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預防、治療及正確刷牙
高風險病患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 3月1日起27萬人受惠
過年牙痛怎麼辦?牙醫師給的實用6建議
同樣是植牙價格為何落差大? 牙醫師告訴你關鍵4環節
全國首例 三總團隊從眼眶拔牙
愛喝飲料、晚睡小心釀牙周病!牙醫師:莫忽視5個危險警訊
缺幾顆牙沒關係?缺牙和牙周病相互關係 牙醫:最怕導致這三種疾病
不是沒蛀牙就好!研究揭牙周病增心臟病、精神病風險
99%成人有牙周病!研究:恐致陽痿、心臟病、癌症上身
牙痛竟跟天冷有關 醫生曝喝完飲料少一個步驟會傷牙
餐後、睡前刷牙,為何還有口臭? 醫揭「6大症狀」小心是牙周病
牙醫解析/蛀牙後一定得抽神經?抽完神經有需要做假牙嗎?
每天都有刷牙+使用牙線,為什麼還是會蛀牙?專家:因為你做錯了這幾件事
漱口水越辣效果越好?刷完牙不可使用?專家替你解密漱口水的使用迷思
慣用手常無法將牙齒刷乾淨 牙醫曝常見NG刷牙方式
牙刷、電動牙刷哪個好?醫師告訴你5個刷牙常見問題
銀髮族靠口腔運動增強咀嚼吞嚥功能 吃得好又能防失智
過敏兒看過來!8歲童暴牙、瘦小常感冒 特殊牙套讓他美齒又高壯
怎麼刷牙才正確? 牙醫:不能刷過頭,正確刷牙4要領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排便後不要擦太乾淨 醫建議:擦到淡黃色就收手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