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骨鬆已成常見疾病。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111年骨鬆就醫人數已達11萬8,010人。現行治療或延緩骨鬆惡化的方式,多採用藥物治療。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健保已給付多款骨鬆治療藥物,但骨鬆族群多為年長者,一旦跌倒骨折,後續可能引發長期住院、失能等問題,因此,骨鬆除治療外,更應著重在預防。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探討國內骨鬆患者未來照護趨勢。
石崇良面對骨鬆議題,感受比一般人深刻。他說,80多歲的阿嬤身體硬朗,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身上唯一的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導致阿嬤總是駝背、彎著腰,且阿嬤年紀大,咀嚼能力不好,富含鈣質的堅果等不容易吃,必須靠營養品補充鈣質。
有一天,阿嬤不小心跌倒,因骨鬆造成骨折,但她年事已高,醫師不敢手術治療,導致行動受限,最後長期臥床,身體也漸漸虛弱,免疫力更差,最後健康急轉直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過世了。石崇良說,許多骨鬆病人跌倒後,都出現類似的情形,「骨鬆問題在高齡社會,確實需要被重視。」
「年長骨鬆病人跌倒,常是失能的起因之一。」石崇良說,骨鬆病人跌倒,與一般民眾跌倒「完全不同」,結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其中包括手術治療的複雜及困難度,均大大提升,以及預後的情形也不同,可能需要長時間復健,或出現程度不一的失能,甚至是原本失能的問題,加速惡化。
石崇良說,以往為找出骨鬆病人,醫療院所會針對住院病人進行骨密度檢測,再對骨鬆病人採藥物治療。目前為幫助病情嚴重的病人,健保盡量涵蓋治療藥品,除了少數價格較高的藥品,健保設有給付條件外,其餘的藥品,患者都能使用。
依健保署統計,每年給付骨鬆藥費達26億多元,這還不包括骨鬆骨折住院治療的醫療給付,但卻只能亡羊補牢,無法真正解決患者骨鬆問題。
其實,骨鬆與其他慢性疾病一樣,藥物治療是後端措施,是輔助的作法,但不應只有藥物治療階段,更必須「往前做」。石崇良說,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骨鬆藥費、骨折住院費用,以及後續復健、照顧等醫療支出都會不斷增加,爲真正預防骨鬆問題,應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包含營養攝取、適度運動,透過衛教、宣導,提醒民眾骨鬆風險因素及預防方法,更加重視預防工作,如此才有效果,CP值(性價比)才高。
民眾到達一定的年齡,或女性停經後、服用特殊藥物者,均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石崇良表示,如何提醒此類族群在生活型態上多加注意,這是可以使力、用力的地方,例如在老人醫學科或家醫大平台上多加宣導,甚至骨鬆防治工作,應與國健署合作共同研擬預防策略。
石崇良說,許多國人有自費健檢的習慣,未來若要與國健署合作,首先應擬定健檢指引,如符合哪些年齡層以上、停經後女性等族群,或是有哪些條件,應要進行骨鬆篩檢,如同癌症篩檢的概念,以提出相關建議,喚起民眾對骨鬆的重視。其次,可以透過「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推動骨鬆的飲食營養介入等措施,以防骨質流失,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
目前健保署正在健康存摺APP建置骨鬆專區,未來方便民眾查詢骨密度檢測結果,同時提醒骨質流失情形,及早預防及治療,以減少骨鬆骨折而致失能、死亡等情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