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今舉行實體研討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咀嚼吞嚥障礙的患者在社區內很常見,但由於民眾衛教不足,就醫時大部分都已有吸入性肺炎的情況。專家分享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重覆性經顱磁刺激(rTMS)能夠幫助中風病患重拾自主進食功能,更有個案經過治療便「移除鼻胃管」。
王亭貴指出,在咀嚼吞嚥領域上的專業人士仍不足,目前多由照服員、護理師進行處置,因此希望各界多多關注這項領域,也透過衛教,教導民眾在症狀早期時,可以進行簡單的復健活動,便能大大減少日後產生嚴重咀嚼吞嚥障礙的狀況。
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蕭明彥表示,環咽肌是控制食團進入食道的入口,也是避免食物逆流造成嗆傷的重要構造,在吞嚥困難的治療中,以肉毒桿菌注射及球囊擴張術上治療成率較高。
蕭明彥說,若是神經性因素,造成神經無法放鬆,依照學理就是以肉毒桿菌治療;若是因為放射性治療關係,造成肌肉纖維化,就是透過球囊擴張術做進行,但目前仍未有明確的臨床診斷標準,判斷就是因為環咽肌造成吞嚥困難,因此相當仰賴醫師臨床經驗,以及綜合指標進行診斷。
台北榮總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則表示,病患腦部受損後合併的吞嚥功能障礙,通常與口部咀嚼動作、咽部反射性吞嚥能力受損有關,因此吞嚥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近期研究也指出,rTMS能夠刺激大腦,讓吞嚥功能恢復。
蔡泊意說,經過多國、多中心研究發現,rTMS並無黃金治療期,任何時間著手進行治療都能夠達到顯著且不易消失的效果,但必須為無癲癇病史、體內無電子品、非鈦金屬植入物的病患,不過有腦部手術病史者仍可以接受rTMS。
「一位左小腦中風患者,經過10治療後,恢復咀嚼功能,最後移除鼻胃管。」蔡泊意分享,這名個案在rTMS治療前,家人餵食含水分的固體食物時,都只能用「吞」的,經過10次治療後,就開始能夠有咀嚼動作,再經過10次就可以吃乾飯,最後移除了鼻胃管。
蔡泊意也提及另一個案,是中風6年並積極進行一對一復健5年的個案,經過五周、20次的rTMS治療後,本來走路只能用踢的,後來就能夠用抬的;手本來抬不起來,治療後手也能夠抬起。
蔡泊意表示,rTMS可治療意識較差的病患,且不須病人配合指令就可以進行。同時,rTMS治療對於動作、語言、吞嚥 、認知、行走都有相當大的成果,特別是對吞嚥功能,因為是反射動作,治療成功率高達8成以上,甚至對於病患移除氣切都有幫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