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常受關節疼痛之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引進歐美最新「123達標治療」,鼓勵病友積極治療,不再與關節疼痛為伍。
56歲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朱月英回想,10年前常感到腰痠背痛,心想工作勞累,於是去整骨,但總在整骨後,又換別的部位疼痛,就醫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台灣約有1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寧生說,RA不僅造成病患全身大小關節疼痛,若未接受有效治療,最後可能骨骼變形、不良於行,甚至連拿湯匙都困難,據統計,病患平均壽命會減少5到7年。
賴寧生說,近年生物製劑出現,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今年3月美國、歐盟專家訂定「123達標治療」,病患每「1」個月回診評估,達到「2」項治療目標,即緩解疾病,「3」個月未達目標,必須調整用藥,以免關節持續破壞。
朱月英說,以前連爬樓梯都不行,現在僅剩下幾處關節還會痛。賴寧生則提醒,病患很容易覺得自己狀況還不錯,現行緩解疾病的目標,要求關節疼痛及腫脹不超過一處,且抽血檢驗CRP值小於等於1。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舉行RA天使選拔比賽,選出病友代表推動樂觀治療,詳情可上「RA天使部落格(http://health.chinatimes.com/blog/ra/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