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勞動業的40歲阿南(化名),日前工作時發現右手掌中指指關節腫脹疼痛,腫脹消除後只要一握拳,掌背肌腱便會出現偏移。經醫師診斷為矢狀帶斷裂引起之肌腱脫位,施以矢狀帶重建手術及復健治療,逐漸恢復正常作息。
柳營奇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宣志說,民眾如發生類似狀況時,應盡早至醫療院所尋求諮詢,早期發現可採取保守治療。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或是有較高活動及功能需求者,可採取手術治療進行矢狀帶重建,術後搭配良好的復健,仍能恢復正常功能。
劉宣志表示,矢狀帶位於掌指關節伸肌肌腱兩側,主要功能為維持肌腱在握拳及開掌等活動時穩定性,避免肌腱在滑動時出現偏移之現象。在外力撞擊下,矢狀帶會因此而出現斷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也會因軟組織退化,有時也會造成自發性斷裂。
大多數病人透過臨床表現、病史及理學檢查即可有效獲得診斷,而少數未完全斷裂之情況,則可透過骨骼肌肉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檢查進行診斷。
一旦矢狀帶發生斷裂,便會引起手背肌腱在滑動時偏移而造成不穩定,病人會覺得在握拳時筋“卡卡的“或是”走位“,西方俗稱此為boxer’s knuckle,意即拳擊手指節。臨床上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依序為無名指,小指與食指。斷裂處多發生於橈側(拇指側),造成背側肌腱在握拳時往尺側(小指側)偏移。
劉宣志說,治療方式可因病人需求及發生時間而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受傷後1至2周內)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使用護木固定保護並維持手指於伸展姿勢4至6周,使斷裂之矢狀帶有機會自然癒合。
若保守治療無效,或是就醫時間超過2周,建議施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目的是重建斷裂的矢狀帶,採行局部或全身麻醉,目前大多以自體肌腱作為重建材料,門診手術後即可返家休養。術後再搭配復健治療,約8周後可恢復正常握拳開掌活動,若是職業拳擊手,約3至4個月就可重回擂台。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