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型頸椎病」(以下簡稱為「頸椎病」)可以說是一個現代人常犯的文明病。頸椎雖然只短短七節,但因特殊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卻是我們人體最重要的「樞紐」。
跑遍各科 卻查不出病因
近年來網路科技發達,不分男女老幼,更因重度使用電腦、筆電、平板、手機等各種電子產品,常常引發肩頸痠痛、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全身不適等各種「頸椎病」相關症狀。因此,現代人更應具備「牽一頸而動全身」的觀念,好好護頸保命、健頸強身。
許多飽受「頸椎病」折磨的患者會拿著各種檢查報告來門診,泣訴他們長年累月看過一科又一科的醫師、做過各式各樣的檢查,結果,大部分醫師都會告訴他們檢查看起來「都還算正常」,或只是「輕微退化」,甚至直接說是「心理問題、精神問題」。
症狀非典型 裡外都不適
一般而言,「典型」的頸椎神經「壓迫」到的是感覺神經(會麻會痛)或運動神經(肌肉萎縮無力),或脊髓神經(步態不穩、大小便失禁)等「典型症狀」;但頸椎病患者常會表現出許多「非典型」的「交感神經受到激惹」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耳鳴、視力模糊、心悸、胸悶、腸胃不適、泌尿失常等「全身上下、裡裡外外、從皮到骨、五臟六腑」的不舒服(dysfunction)。
可惜的是,許多各科的醫師都不知道「即使頸椎輕微退化/錯位也可能引發全身且嚴重症狀」的觀念,因而延誤診治,造成病人的「無助」。事實上,只要排除各專科的重大毛病(如腦腫瘤、心肺疾病、梅尼爾氏症、腸胃病、精神異常等),病人積極治療後還是找不真正的「病母」,不妨考慮是否「頸椎病」引起。
頸椎病如何治療?
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要診斷正確。很多病症會和頸椎退化混淆或併存,若沒做好鑑別診斷,就容易漏診、誤診,甚至誤醫。若是上肢常見的五十肩、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一直都醫不好,則需做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包括自律神經症狀問卷表)、更詳細的理學檢查、神經傳導檢測、磁振造影等等,來排除(rule out)或列入(rule in)是否為頸椎病變。
若確診為「交感型頸椎病」後,就可進行「治療三部曲」:輕度者復健、吃藥,中度者可考慮打針進行「星狀神經節阻斷術」,若一段時間後療效不彰、反覆發作、甚或更加嚴重,此時則可考慮進一步進行椎間盤成型術(nucleoplasty)甚至手術(椎間盤切除、椎體間融合)。
頸椎病如何預防?
俗話說「坐乎正,才會得人疼」、「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意即平日就得保持正確姿勢,才能遠離痠痛。道理很簡單、明白,但就是很多人做不到,導致產生許許多多的低頭族、烏龜脖、猿人族。電腦或筆電的高度,一定要與眼睛視線同一水平。使用手機、平板,也是盡量「以機就眼」,避免低頭帶來的危害。
為了保持人體正常的曲線(頸、腰椎前凹及胸椎後凸),我常教病人做「縮下巴」運動,理由很簡單,就是「反向操作」,藉著下顎內縮,除了可矯正頸椎過直外,整個脊椎曲線也會隨之挺拔起來。此外,上班族出門常要提電腦包或公事包,建議改用「後背包」,省力又可防止上半身前傾或駝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