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復健是許多人都曾經歷的醫療方式,大至腦中風 、脊髓損傷;小至五十肩、網球肘…復健過程漫長,是許多人半途而廢的原因。我該去復建嗎?復健能幫我什麼?元氣帶你了解面對復建的正確態度與觀念…
50歲的張先生,長期有肩膀痠痛的困擾,他認為只是工作壓力大而出現五十肩,沒想到肩痛的症狀持續了半年,疼痛感甚至日益加劇,就醫才發現自己除了五十肩,還有骨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但因延誤就醫必須開刀治療。
及早復健 有機會免於手術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潘筱萍說,不少患者多認為五十肩、腳扭到等小傷痛無需治療,這些原本都可以靠復健來幫助回復,但若沒有照顧好受傷的部位或是延誤就醫,往往都要走到手術開刀那一步。
有些民眾有著「不想開刀,就去復健」的觀念,潘筱萍說,這個觀念並非全對,需要視患者狀況而定,例如骨折或肌腱斷裂就需要透過外科手術治療;但有些傷害像是五十肩、骨刺等若能早期以復健介入,就可避免病情惡化到非動刀不可的地步。
四大類型 助患者自主活動
潘筱萍說,台灣早期復健科興起,一開始是在治療慢性疾病,例如幫助腦性麻痺的患者,透過復健能獨立自主的活動、生活;之後慢慢再運用到腦中風、長期臥床以及運動傷害的患者上。
復健科收治的患者大體又可分為四大類,包含骨骼肌肉復健、神經復健、小兒復健以及心肺功能復健:
●骨骼肌肉復健:主要是收治退化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關節疾病。
●神經復健:治療腦中風、脊椎損傷等患者。
●小兒復健:針對腦性痲痹症、動作發展遲緩的患者。
●心肺復健:給予肺結核、呼吸衰竭患者復健協助。
黃金期過 再努力效果不大
潘筱萍說,不論是肌肉纖維、肌腱、包覆在周遭的筋膜、韌帶以及神經等的軟組織受到傷害,或是因為中風、腦性麻痺等疾病影響到活動,都應盡快從事復健,把握復健的黃金期,過了效果會大打折扣。
除了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中風、腦性麻痺等患者更是要立即介入復健,像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期為術後的三個月到半年。潘筱萍表示,若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即使復健做得再努力,都有可能不見起色。國外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多是整個醫療團隊包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以及復健師共同評估患者的狀況。
欲做愈痛 與醫師討論調整
有些復健患者會遇到「復健撞牆期」,在復健過程中會感到疼痛或是成效緩慢,潘筱萍說,若是有專業人士在旁協助的復健,出現疼痛感可能是正常的,但若是在家自行復健出現疼痛感,則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調整復健的動作。
▇久傷不癒…
三種狀況 別硬撐 快找醫師處理
運動傷害或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軟組織受傷,例如扭到腳、肩膀痠痛,通常在二到六周內可復原,潘筱萍表示,有三種情況的人建議應盡速就醫治療:
1.關節嚴重疼痛,且有變形的狀況。
2.雖無嚴重的疼痛感,但經過休息、冰敷、抬高一到三天後,受傷狀況還是沒有進步。
3.受傷部位反覆感到不適。
潘筱萍說,有上述狀況的患者應盡速就醫,一是可讓醫師診斷是否有其他的問題,二是可避免延誤就醫的後遺症。
她臨床上最常看到的,就是長年肩頸痠痛卻不以為意的患者,來就診時卻發現嚴重骨刺,甚至使得頸部變形,需要開刀處理;也有肩頸痠痛的患者,檢查後卻發現是腦瘤。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